“五一”黄金周前,国内多数知名景点纷纷举行价格听证会,制订新票价方案,准备在黄金周到来前实施。据了解,张家界、九寨沟等景点虽未明确涨价数目,但涨价一事已板上定钉。
面对即将到来的“五一”黄金周,各旅游景点“涨”声一片,他们的理由都很冠冕堂皇——如果是“世遗”景点,“保护”是最硬气的理由;不是“世遗”景点的,则以“黄金周期间工作量增加,管理成本上升”为理由。当然,尽管骨子里的潜在理由都是“供求规律”之类的利益诉求,但是拿出来听证的理由,则绝对只能是前两种。
作为“世遗”景点,“保护”的理由虽然硬气,但“保护”的规划是什么?是否已得到批准立项?从门票涨价中计划集资多少?门票涨价的钱到底能有多少真正用于“保护”?用于“保护”的钱又是怎么花的?……这样一路问下来,“保护”的理由未必经得住推敲。更何况,纳税人所纳之税,本身就应该用于“世遗”保护这样的开支项目,再通过门票涨价来集资,实际上是让纳税人重复掏钱,这样的理由其实未必硬气。
再说非“世遗”景点的所谓“黄金周期间工作量增加,管理成本上升”。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园林企业的管理成本是怎么上升的,该不该上升这么多,这同样不该是一本算不清的糊涂账。我们只要想想,一个本该履行保护职责的圆明园管理处,职工总数却有1700多,人这么多,管理成本怎么能不高?黄金周里工作量增加这不假,但是增加的工作量,是不是足以作为门票提价的理由,这实在令人怀疑。
而就在人们声讨旅游景点“涨”声四起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另一种形式的“涨价”——服务缩水。就在前几天,湖南常德一家动物园里,一名9岁的男孩,在没有工作人员巡视、制止的情况下,翻过仅1.5米高的第一道隔离护栏后,趴在第二道铁栏杆上,把手伸进笼子逗老虎玩儿,结果被两只老虎撕咬,当场死亡。事后据称,这家动物园只有四五名工作人员,是典型“低投入,高产出”式的商业化运作。
行文至此,旅游景点“涨”声一片的深层次原因也就暴露出来了——我们的旅游景点,到底应该是公益化运作,还是商业化运作,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园林单位,到底应该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这些定位现在都很不明确。按道理说,无论是公益化还是商业化,都应该有各自的运作规范。对于公益化园林,管理成本、修缮保护费用本来就应该由政府财政负担,门票价格不能随意上涨;对于商业化园林,则应该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经营行为、环保安全、动物福利、游客利益等进行规范和保障;若两者兼而有之,则应该分清哪部分属于公益化,哪部分属于商业化,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使游客明明白白地游园。
本该公益化管理的园林,却在忙着为涨价开听证会;本该商业化运行的园林,却又没有相应的管理规范。公园“涨”声四起,百姓不满四起,是不是也反映了相关政府部门对旅游景点的管理走入了某种误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