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辉主政以来,推行政党政治,丢弃孙中山思想,改变国民党属性,并借“民主改革”之机,加速推进国民党本土化,使台籍人士垄断党政主要职务。在意识形态方面,极力宣扬“台湾人意识”和“台湾生命共同体”等观念,并在政策行为上以台湾为中心调整和实行其内外政策。经过国民党的“十四全”,国民党已经完成了台湾化,变成了台湾国民党。
(一) 丢弃“国父思想”, 继续政党政治,改变国民党属性
蒋氏父子在台湾一直标榜按国父孙中山先生的理论建立“五权体制”,宣称奉行“三民主义”。李登辉主政后大力推动国民党台湾化,台湾政权本土化,“国父思想”成了其实现这一目标的障碍。在1990年李登辉召开的“国是会议”上,“国父思想”成了“朝野改革派代表共同质疑的思想体系”。李的一名“智囊”甚至公开发表声明称,“三民主义基本上具有法西斯的色彩”。于是“国父思想”成了“政治革新”的对象。国民党通过“宪政改革”实质上否定了“五权体制”,同时公开抛弃这一思想,用“李登辉主义”而代之。所谓“李登辉主义”,纽约《世界日报》称,就是“台湾主义”,是“国民党现阶段的内政外交的理论与实际”。
在李登辉“台湾主义”思想体系下所进行的“宪政体制改革”和“政治革新”, 使国民党逐渐改变了其属性。 首先,改变了国民党的阶级基础,由官僚资本家与以大陆籍为主的资本家变成了以台籍资本家为主要代表的台湾资产阶级政党。经过40余年的经济方针、政策的不断调整,台湾经济在得到高速发展的同时,资本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这就是由原来大陆资本占优势的情况变为台籍资本所占比重超过了大陆籍资本。资料表明:当前在台湾10大富豪中本省人士占8 家,大陆籍只有2家;在100个大企业中本省人享有76,外省人只占12家,合资12家;至于1000家大企业与70余万家中小企业更是本省人士的天下。这些表明,国民党的阶级基础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国民党已成了主要代表台湾资产阶级的政党。其次,在走向政党政治时,发迹了原来垄断、支配的性质,成了与其他政党竞争的党。李登辉表示:民主政治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就是要落实平民政治,开始政党公平竞争。“十四全”时国民党已将自己定为“具有革命精神的民主政党”,按李登辉的解释,“就是要敢于重修这个百年老店,使它焕然一新,完成民主政治的目标”。几年来,国民党的体质改造与实践都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国民党不但按“人团法”规定,向有关部门登记,而且还完成了“法人登记”手续,形式上将自己和其它政党一样置于平等地位, 并取得了所谓对台统治的“合法性”。 第三, 进一步结合地方派系, 加强加深与台湾基层社会的关系。虽然过去国民党也重视地方派系,把它看做维持对台统治的依靠力量,但对地方派系活动仅仅限制在地方上,而不容许他们进入“中央政权”。李主政后,这种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 地方派系不仅大举进军“中央”, 而且成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尤其是民进党逐渐形成了对国民党的统治威胁。为此,为了与民进党竞争,保住执政地位,国民党加强了与地方派系的联系,地方派系的代表人物也大量涌入“中央”,成了国民党统治必须依靠的社会基础。国民党的统治根植于台湾基层。 目前,台湾籍党员已占党员总数的85%,而真正从大陆去的国民党党员只有3%。国民党的统治基础已发生巨大变化。
(二) 大力推进国民党本土化,台籍人士垄断党政主要职务
国民党去台初期,从“中央”到地方大陆籍人士控制着党政主要部门。1952年国民党“七大”时选出中委32人,台籍仅1人,占总数的3.1%; 中常委11人全为大陆人所占有。蒋经国去世前召开最后一次中央全会——十二届三中全会,台籍中委在150名的总数中占有30名,为20%;中常委14名,占总数31名的45.2%。
1988年1月蒋经国去世后, 李登辉首次以台籍人士身份继任台“总统”,并出任国民党代主席职务,一举登上台湾最高领导宝座。7月召开“十三全”, 李登辉当选国民党主席,中委增加到180人,本省人占了其中的38.3%,为69人;中常委为16人,占总额31的51.6%,首次超过外省人。 此后经过“十四全”、“行政院”的几度改组,国民党权力结构中的省籍比例,在短短的数年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大批台籍人士迅速进入党政权力核心,占据主导地位,党主席和秘书长、组工会主任均由台籍人士担任,并打破了蒋经国时代省籍平衡的惯例,台籍人士垄断党政最高职务。具体情况如下:
1. 党务系统。 国民党现约有200多万名党员,其中约85%是台籍人。 经由“十三全” 及 “十四全”,国民党权力构成的省籍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党主席由台籍人士担任,4位副主席中,台籍人占50%; 31名中常委中, 台籍有18人,比上届增加2人,外省籍只剩13人;在210名中央委员中,本省籍势力由上届只占38.3%,增至55.2%,首次超过了外省人。在地方上,台湾省、台北市、高雄市党部主委由台籍人担任,21个市、县党部主委绝大多数由台籍人担任,至于国民党基层领导人,则完全是台籍人士的天下。
2. 行政系统。李登辉上台后,在短短的5年内4度改组“内阁”,3次更换“阁揆”, 1993年让连战出任“行政院长”。这是国民党去台40余年来首次由台籍人出任“行政院长”,在连“内阁”成员中,以往“大陆籍人士为主轴,台籍人士为辅”的权力分配结构,变为“台籍人为主轴,大陆籍为辅”的新政权结构模式。在“五院”中“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四院均为台湾籍人,只有“监察院”为大陆籍人。这样,国民党政权构成党主席、秘书长及“总统”和“五院”均为台籍人士掌控的局面,它标志着台籍本土势力全面执掌台湾政权的新时代业已开始。
3. 国会。国民党在实施台湾地区增额“民意代表”选举后,台籍人士进入“中央民意机构”人数有所增加,但所占比例仍相当小。 1988年,在935名“国大代表”中,台籍人仅有101人, 给占总数的10.7%; 在312名 “立法委员”中,台籍人士有78名, 约占总数的25%,即使是经过1989年“增额立委”改选,台籍“立委”也仅占“立委”总人数的30%。 经“国民大会”与“立法院”的全面改选后组成的第二“国大”、 二届“立法院” 的组成,其省籍结构改过去以大陆籍人士为主体变成以台籍人士为主体。 在403名二届“国代”中, 台籍324人,占总数的80.69%,外省籍79人,仅占19.31%;161名二届“立委”中,台籍136人,占总数的84.4%,外省籍25人,仅占总数的15.6%,总计在新一届“国会”564名代表中,台籍人士占总数的81.2%。这样,“中华民国国民大会”已演变成“台湾国民大会”,“中华民国立法院”蜕变成“台湾立法院”,“中华民国国会”基本上实现了台湾化。
(三) 推行以“台湾为中心”的意识形态、 内外政策
国民党推行台湾化表现在理念方面, 是确立所谓 “台湾优先”、“台湾为中心”及“台湾生命共同体”的新理念,即“凡事以维护2100万人利益及福祉为出发点”。这一思想源于国、民两党共同鼓吹的“建立台湾生命共同体”(民进党称“命运共同体”)。 因此在1993年的台湾县、 市长选举中,朝野各党派当选人在竞选中提出的政见与思想化身明显突出台湾优先的公共政策, 国民党的竞选口号是 “爱国家(台)、爱乡土,为台2000万民众服务”。新当选的县、市长也均强调“认同台湾”、“利益优先”。
台湾化之后的国民党,其决策者李登辉等人,均以“台湾为利益优先” 为原则制订台湾当局的内外政策。 在“对外”关系上, 以“首脑外交”、 “经济外交”,“度假外交”、“校友外交”等多种形式推行“务实外交”,并拼命挤入一些国际组织,在参与联合国问题上也不惜一切代价,以凸显台湾的所谓“国际人格”、“主权独立”地位。内政上, 将台湾作为一个“国家”来规划, 在“修宪”时即规定,“总统”由台、澎、金、马地区公民直接选举产生;在军事上采守势防御战略,以保卫“台湾安全”为目标。大陆政策上,从“国统纲领”的颁布,“阶段性两个中国”论的出笼,到1994年7月5日发表《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强调两岸“分裂分治”, 抛售“一个中国, 两个对等政治实体”,把“一个中国”定义为“历史上、地理上、文化上、血缘上”的中国,宣称“中共代表大陆,我们代表我们”,大陆与台湾“各自享有统治权”,在国际社会是“并存之国际法人”。
国民党的台湾化是与岛社会经济的变迁,政治权力重组及“宪政改革”等紧密相连的,其结果是使原来的中国国民党变成台湾国民党。民进党主席施明德在国民党召开“十四全”后说:“李登辉就任总统四年来的最大功能是瓦解了旧国民党那个巨无霸”。李登辉也多次声称,国民党已“老店新开”,“国民党早就是台湾国民党了。这样很好啊!”此后,李登辉在与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谈话时更露骨的宣称,国民党是一个“外来政权”,“要成为台湾人的国民党”,并妄称要建立“台湾人的国家”,这显然是与两岸人民追求祖国统一的愿望是相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