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天骄千秋颂 一代名将万古传
日前,一张尘封了70余年的赵尚志将军和巴彦抗日游击队指挥部成员合影的照片被发现,在全国党史、军史界引起了轰动。
赵尚志,辽宁朝阳人,名垂千古的著名抗日民族英雄,统率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关东军浴血奋战,1942壮烈牺牲。解放后,为了永远纪念这位不屈不挠的中华好儿郎,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黑龙江省珠河县改为尚志县,哈尔滨市新城大街改为尚志大街,并建立了雄伟壮观的赵尚志烈士纪念碑、赵尚志将军纪念馆。然而,所有的纪念场馆展出的都是赵尚志画像,因为寻找了半个世纪谁也未发现赵尚志生前留有照片。于是,官方、私方共同的说法为:赵尚志没有留下照片。英雄生前叱咤风云,后人却不知其英容,不能不说是一件千古憾事。赵尚志生前到底有没有留下照片?日前,党史老专家、离休老干部梁宗仁给长期研究东北抗战史的笔者送来一张刚刚发掘的孤版老照片,抗联著名女战士、离休老干部、黑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李敏惊呼:“这是巴彦抗日游击队指挥部领导同志在取得攻占巴彦县城胜利后的合影,照片上的赵尚志将军、于天放将军我都认识!这张照片太珍贵了!”
它是一张怎样的照片呢?这是一张尘封了73年的老照片,这是赵尚志生前惟一的照片,这是巴彦抗日游击队惟一的照片。
1932年4月,中共北平市委书记、清华大学学生张甲洲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之命率领于天放等六名党员大学生踏上了悲壮的“打回老家去”的征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在哈尔滨市道外区东永德旅馆秘密接见了张甲洲等热血青年,指示他们马上返回家乡,创建东北第一支人民武装——巴彦抗日游击队,领导人民拿起刀枪向日军开战。5月16日,“七马架暴动”打响了抗日第一枪。张甲洲任巴彦抗日游击队总指挥,1925年入党、曾就读于黄埔军校的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赵尚志调任巴彦抗日游击队政治委员,于天放任巴彦抗日游击队特派员、情报处长。游击队在战斗里成长,日益兵强马壮。8月16日凌晨,巴彦战斗打响。张甲洲命令敢死队头顶八仙桌(桌上蒙着湿被)——“土坦克”冒着弹雨冲到古城巴彦墙根底下,“轰隆!”一声巨响,5米高、2米宽的城墙被炸开一个大豁口,张甲洲、赵尚志跃马挥刀、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率领800名游击健儿前赴后继、奋勇拼杀,一举攻占了巴彦县城,全歼日军一个中队128人、伪军一个大队344人,击落一架低空盘旋侦察的日军“红肚子”飞机。巴彦大捷轰动了关内外。硝烟尚未散尽,游击队指挥员们兴高采烈地聚在司令部集体合影,留下了胜利的纪念、永恒的记忆。照片上,平均年龄刚过20岁的抗日指挥员们军容整洁、服装统一、英姿勃发,显示了中华儿女要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11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巴彦抗日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6军,张甲洲任军长,吴福海任政治委员,赵尚志任参谋长。红36军下辖三个骑兵师,共1500余人。张甲洲、赵尚志指挥所部奇袭兴隆镇、大破东兴县,在松花江北岸十余县点燃了熊熊的抗日烽火,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
这幅照片承载着辉煌、记录着不朽。1932年,巴彦抗日游击队打响了抗日第一枪,5年后——1937年8月28日,张甲洲将军在与日军作战中壮烈牺牲;10年后——1942年2月12日,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兼第三军军长赵尚志将军为中华民族的解放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他们共同践行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庄严诺言。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第二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前夕,赵尚志暨巴彦抗日游击队指挥部成员合影照片被发掘,显得十分的珍贵。
巴彦抗日游击队指挥部成员合影照片摄于1932年8月18日上午。图为:前排左起:陈维新(一大队副大队长)、高志鹏(三大队大队长)、侯振邦(参谋长)、赵尚志(政治委员)、于天放(特派员、情报处长)、张文藻(秘书长)、米秀峰(二大队副大队长)。
后排左起:夏尚志(二大队大队长)、陈勋(政治部主任)、张甲洲(总指挥)、郑炳文(后勤部长)、张清林(一大队大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