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圆明园防渗事件中,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先生积极倡导“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野草之美,就是善待脚下的自然,乡土的自然;足下文化,就是关注平常人的事,关注他们的感情、他们的需要。
其实,俞先生所倡导的就是平民的、自然的美,也就是自然的、平常的美,而不是花枝招展的美。这种意见可谓正中时弊。我国旅游业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到了90年代初,深圳“锦绣中华”为中国的人造景观主题公园创造了一个开门红的辉煌纪录,并由此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人造景观热。此后的几年中,很多地方不顾实际需要,一哄而上大造人造景观。且不说这些人造景观劳民伤财,单是其审美取向上,除了崇洋以外,多是追求复古。
在追求复古的人们看来,只有皇家的是美的,只有金碧辉煌是美的,帝王的、士大夫的景观、贵族的景观才是他们要追求的东西,而把平常的美忘掉了。于是,到处建设帝王宫、王府等人造景观,这些复古的人造景观制作粗糙,文化品位不高,与自然景观极不协调。暴发户加封建帝王式的城市景观成为当今城市化妆运动的主角.其中没有现代精神,实际上都只能是封建士大夫意识、封建帝王意识的体现,都只能使我们的城市和景观离平民越来越远。
尽管封建专制的体制已经结束,但封建专制的文化意识,特别是官僚主义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整个社会的潜意识中。人造景观讲究气派、展示和纪念性以致于唯官是从,官大于法,人造景观变成了长官个人意志的体现。人造景观根本漠视普通居民的存在,不是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和需要服务,而是为获得上级的欢愉不惜牺牲老百姓的利益。因此,有了非人性的甚至是无人的广场和其他远离居民日常生活的人造景观。
假如我们承认,现在是平民的时代,我们现在的时代是个真正走向人性化的时代,所有的人都应该是平等的关系。那么景观建设就应该首先考虑人,考虑平民。景观不是为一个人建设的,不能用君主的态度来建设。法国的香榭丽舍大道是为君主而建的,北京的紫禁城也是以君主的形态来建的,我们不能用这种态度来建设景观,而是要多元化、平民化、民主化,这个社会的人是平等的,应该从平民百姓的角度来建设各种景观。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就是要实践新的社会和土地的伦理,这种新伦理体现在尊重平常与平民,回到人性与公民性,回到土地与地方性,以获得当代中国人的民族身份,重建人地关系的和谐。诚如俞孔坚先生先生所说:“一个成熟的民族,懂得审美的民族,最能知道珍惜平常的美。尊重普通人,如同尊重普通的乡土物种,这便是尊重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真实内涵。做到这一点了,离和谐社会要求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