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商务部官员接受了媒体的采访,谈到了中日经贸关系问题。作为亚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日之间的经贸合作,对两国经济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将和大家一起用数字来解读中日经贸关系。
我们专访了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金柏松,他对中日经贸关系已经研究了18年,并曾经在我国驻日本大使馆工作过四年。现在,我们先一起来了解第一组中日经贸数字。
2004年,我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对日本的贸易总额首次超过了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据日本财务省的统计,2004年日本对华贸易总额高达2132.8亿美元,占日本外贸总额的20.1%。日本内阁府表示,中日经贸的发展直接推动日本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而对于我国来说,尽管中日贸易相对于中欧、中美贸易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是日本仍然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2004年全年,中日贸易总额为1680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的比重的15。4%。
在中日贸易过程中,机械类产品成为了双方贸易的主要商品。2004年日本对我国出口总额为738.3亿美元,其中发动机、数字程控交换机、集成电路等机械类产品的出口额就占53%,与此同时,据日本财务省的统计,机械类产品的进口额也占日本从中国进口产品总额的40.5%,排名第一;此外,矿物性燃料、纺织服装的进口也成为了中日贸易的主要产品。目前,我国主要向日本出口服装、纺织品、矿物燃料、动物制品、食品用蔬菜、家具等资源性、劳动密集型产品。而电机电气设备、钢铁、机械、塑料、化学纤维等资本密集型产品则是日本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
在我们的专访中商务部金研究员告诉我们:“中日经贸的这组数字意味着:对日本经济来讲已经不能失去中国市场,中国也不可能失去日本市场,如果双方分离开的话,相互之间的经济贸易损失会非常惨重。中国对日本的进出口总额占所有的对外进出口总额的17%,这个数字看起来好像不是很大,但失去这个17%,很多人会失业,国民生产总值也随之下降;对日本而言,中国市场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中国市场,日本的失业人口还要大量增加。
自从中日建交以来,我国和日本的经贸关系得到了快速发展。4月6日,国务委员唐家璇在会见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第一副会长高垣佑时说,中日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经贸关系在两国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接下来了解第二组数字。
我国对日贸易关系始于7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后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根据海关部门的统计,1972年,中日双边贸易额仅有10.4亿美元的规模,2001年上升到877.2亿美元,30年中增长达83.3倍,年均增长速度16.5%。2001年,我国对日出口贸易额、进口贸易额分别达到449.6亿美元和428.0亿美元,比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增加10.2倍和7.3倍。
而近三年来,中日贸易总额也在逐年增长。2002年,我国对日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占我国外贸总额的16.4%。2003年,我国对日本进出口总额为1335.76亿美元,同比增长31.1%。2004年,中日贸易总额达到了16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6。9%。
随着中日贸易的增长,贸易量在日本外贸总量中的比例也不断增加。1999年,中日贸易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为9.1%,而2004年这一比例则增加为16.5%。
当我们记者问到,中日贸易持续了33年,而且贸易数额一直在增加,今年这个数字是否还要增长时,金研究员回答说:“33年中经贸总额增长了90多倍,从今年1月2月的势头来看,今年中日贸易还会再增加,有人预测今年可达两千亿美元。对中国来讲,这个份额可能是17%左右;对于日本来讲,份额可能是12%到13%,但是日本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大大增加了。现在中日两国之间经贸互补关系很强,日本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但是它的制造成本不断地在提高,所以它的制造业要不断向海外转移,而海外最好的转移市场、生产基地就是中国;而中国发展经济对外出口,日本市场对中国来讲也是不可失去的,而且进一步的合作潜力很大。维持双方贸易额的这种高速增长,对于中日两国来说意味着:日本经济要增长1%,如果没有对中国的出口增长,它就可能实现不了这个1%,也就是说它的经济可能很快进入衰退期;对中国而言,可以学习日本的技术和它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由于有了它的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我们的产品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仅可以向美国欧盟出口,还可以返销到日本市场。这有具体的例子,在中国销售的数码产品,同时也在日本市场返销。如果没有日本企业和中国合作,中国企业很难拿到这样的产品。”
提起广州本田、武汉NEC、长安铃木,这些中日合资企业,相信很多中国消费者都很熟悉。而在日本,海尔、联想、中集等中国企业的产品,也是消费者所熟知的。我们接下来了解的第三组数字,就跟中日企业的合作有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倪月菊在接受采访时说:“ 中日合资企业的发展前景比较好。这里有一个日本最新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现在在中国的日本企业,包括研发企业,在世界上排名第一。他们去年一共对900多个企业做了问卷调查,有600多个企业都有要扩大海外业务的想法,其中76.5%的企业希望扩大对中国的投资。”
根据这份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开发金融研究所所做的调查报告,(图)从这张图表上可以看出,从1993年至今,日资企业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的数量成不断上升的趋势,从1993年的不到200家上升到2004年的1346家;以三菱商事为例,近三年来,三菱商事在中国新建企业41家,日立、东芝在中国投资的企业也分别达到37家和20家。
倪月菊说;“从这一点来看,日本企业界非常看好中国市场的,日本到中国的合资企业还会大幅度增长。”
而据我国商务部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10月底,日本对华投资项目累计超过3万个,协议金额650亿美元,实际投入461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对日本的直接投资也在不断升温,据统计,仅2002年中国企业在日本投资近20 个项目,金额达1亿多美元。目前一些代表性企业,如海尔、联想等均已进入日本市场。
在日本,最近两年,出现了两个新词,一个叫“中国特需”、另一个叫“数码景气”。这两个新词都是在2002年日本经济走出十多年经济低迷的时候出现的,它们都和崛起的中国经济有关,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第四组数字。
中国特需,是指因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大量日本企业的生产,中国市场的迅速扩大,重新击活了日本企业的生产需求,因此称为“中国特需”。而在中国旺盛增长的需求中,数码产品也占了其中一部分,因而由数码产品带来的景气现象就被称为了“数码景气”。
对“中日之间的经贸关系和中国同美国以及中国同欧盟之间的经贸关系有什么明显的不同?”这一问题,继续采访了商务部金研究员,他回答说:“日本的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相对比美国、比欧洲来讲要高,随着它的成本升高,竞争力逐步失去,他要把产业向外转移的话,现在最好的市场和生产基地,在世界上来讲就是中国。而中国在这种分工中,通过劳动力的廉价的优势,土地、生产资料的价格优势可以吸引日本企业来这里投资。这种分工会越来越深化、越来越进步,相互之间的密切程度会不断增加。”
记者:“既然双方的贸易合作这么紧密,彼此之间有没有给对方提供一些更优惠的经济政策呢?“
金研究员:“中国在吸引日本企业投资和吸引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一样,都给予了同样的优惠条件,而日本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它的优惠条件是非常少的。”
记者:“双方在经济贸易合作中有没有明显、突出的矛盾?”
金研究员:“日本对中国的投资环境提出过很多意见建议和看法,通过中国的不断地改进,这样的问题已逐步得到了解决。我们现在听到是日本企业对中国投资环境积极和肯定的评价。”
记者:“未来的合作有没有可能是更多的在技术层面上的合作?”
金研究员:“我认为中国今后应该和日本企业开展更多的技术领域方面的合作,这对中日两国的经贸发展、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记者:“中日之间的经贸关系今后怎样发展对双方来说才是最有益的?”
金研究员:“有技术的合作,有经济的合作,也有产品制造的合作。中国也会逐步地搞高自己的技术,把自己的技术拿到日本去,生产出产品在日本销售,这个时代会很快到来。”
我们注意到,两天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在和来访的日本外相町村信孝会谈时说了这样的话,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确,中日的经贸关系就像两国的地理位置一样,一衣带水,互惠互利。
主编:张雪梅 记者:周人杰 卢小波 吴海蔓 詹立青 摄像:白羽 沈焱 韩戈 编辑:向华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经济半小时》首播时间:21:30 重播时间:(次日)00:30 16:30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