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新社十八日发表了一篇题为《日本如何处理“遗罪”》的特稿。文章以近日“中国和韩国民众抗议活动”为引子,讲述日本对中韩民众愤慨情绪作出的反应,继而回顾日本面对历史的态度,进而引出“遗罪”一词——德国记者解读日本“遗罪”
所谓“遗罪”,或称“遗孽”,特指日本侵略亚洲国家所犯罪行留下的恶果。
德新社驻东京记者拉尔斯·尼古拉森在文章中指出,日本媒体对中国民众的情绪作出了多种解释。“然而,在公开讨论中,却没有人提问:这是否又是日本仍然没有反省历史所造成的恶果?”
鉴于此,从局外人角度观察日本当局,尼古拉森认为,日本“缺少勇敢面对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作所为并以真诚态度取信于亚洲邻国的政治意愿”。
尼古拉森发现,一些日本政府官员不仅没有表现出对受害国的真诚态度,相反,却声称已经翻过了日本在二战中所犯罪行那一历史篇章。
他说,在日本侵略战争中被迫沦为“慰安妇”和劳工的受害者个人所提赔偿诉求迄今没有得到满足。有人近来以日本和德国作比较,尤其以德国已经承认在二战中的罪行并向大屠杀受害者支付赔偿作为参照。
他说,在一些日本人看来,德国暴行与日本暴行不可比。尽管承认日军曾残暴施虐,但这些人会辩护说,日军“每一桩暴行都是一场战役的副产品,而不是毁灭一个民族的蓄意行为”。
尼古拉森指出,日军在“战争中最恶劣的一些暴行、如日本731部队在中国东北做的人体细菌实验与实际作战行动毫无关联”,因而无法以战争行为加以搪塞。
在这名德新社记者的眼里,“日本对于自己曾经是一个侵略国的自我意识非常淡漠,因为(当年美国)两枚原子弹分别落在了长崎和广岛,不少日本人自认为是受害者。”
日本实为加害者却自认受害者,反映为现任日本政府领导人的言行,那就是一边就日本对亚洲邻国造成的深重苦难作出道歉,一边“仍旧每年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而靖国神社)对战争历史的美化,与引起争议的(日本)新版历史教科书如出一辙”。
尼古拉森写道,一些对政府持批评意见的人士认为,“日本正鼓励(本国)某些民族主义者追求更少自我约束的目标”,那套新版历史教科书“成了这种新民族主义的典型表现”。
凌朔(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