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4月我市正式实施“红层找水”工程以来,已为丘陵旱区的2142户农民成功打井2004口,解决了8570人的饮水困难,提前30天圆满完成了2004年省上下达的“红层丘陵区找水打井工程”目标任务。2005年,我市将继续实施“红层找水”工程,全年拟定完成5500口井,惠及人数达16000人。
“民心工程”办实事
“红层”是指侏罗纪和白垩纪形成的以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的沉积物,因其呈现红色而得名。该层水文地质条件差,地下水资源贫乏,单井出水量每天0.5-5立方米,最多每天能出30立方米水。长期以来,水文地质行业把大部分红层地区划为贫水区。
我省是全国红层分布最广、类型最特殊的地区之一,全省11.8万平方公里的红层丘陵区水资源匮乏,17市、105县400万群众饱受缺水之苦。自2004年起,省委、省政府将红层丘陵区找水打井工程列入为民办的十件大事之一,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基本解决红层丘陵区严重缺水的400万农民的饮水困难。首批红层丘陵区示范找水打井工程去年在全省11市、36县展开。我市中江县被列为全省第一批36县红层丘陵区“找水打井”县。2004年省上下达我市中江县红层丘陵区“找水打井”2000口,解决0.7万人的饮水困难的目标任务。
2004年4月,我市接到“红层丘陵区找水打井工程”任务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成云多次深入中江丘陵旱区开展实地调研,研究解决问题。市委副书记、市长方小方主持召开市政府五届二十七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在中江县实施“红层丘陵区找水打井工程”有关问题。会上,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副市长潘选民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市国土资源局、中江县政府也成立了领导小组,负责“红层丘陵区找水打井工程”的具体实施。
五项保证破难题
中江县是我省红层丘陵区最为缺水的地区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曾为中江找水投入了大量的找水扶贫基金。数十年来,中江缺水问题仍是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为了把“找水打井”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我市从工作实际出发,提出了“三个满意”的目标,即:群众满意、领导满意、社会满意。在思想、组织、经费、技术、措施上使“找水打井”得到保证。
负责具体实施此项工作的市、县两级国土资源部门制定了严密的工作制度,抽调大批懂行干部,组成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市政府落实解决了打井所需经费,2004年政府共出资155万元,受益农户仅象征性地出资50元。
破解红层找水难题,技术保证是关键。省国土资源厅为“红层丘陵区找水打井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投入资金安排省地质环境检测总站深入中江县各个村社,进行水文地质调查,细心编制“红层丘陵区找水打井工程”设计规划报告。并按照规划,先后在11个乡镇布置了2000口井位,做到了规划到村,井位到户。根据工作需要,市国土资源局还出资聘请了两名打井技术人员到施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
在工作措施上,我市以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开展“找水打井”示范工作。一是组织专业钻井;二是利用农民打井队。从2004年5月初开始,先后从重庆、隆昌等地购置了钻机,培训了40余名技术工人,通过公开招标又组织了30台民间打井钻机。一项项富有成效的工作措施,有力地确保了中江县“找水打井”工程的顺利实施。
“吃水不忘挖井人”
“十里挑水不觉远,抢水操戈不顾亲。”这是广泛流传在四川盆地干旱地区的旧“水谣”。如今,随着汩汩清泉流进农家院落,新“水谣”代替了旧“水谣”:“泉水泉水清清流,果儿压弯树枝头。多亏党的政策好,小康路上大步走。”
从2004年4月中旬到11月底,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我市的地质工作者在中江县的丘陵旱区共打成了2004眼庭院供水井,8570名世代缺水的农民用上了自来水。丘陵旱区的农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一些农户家里还置办了洗衣机、热水器。
2004年8月的一天,李成云一行到中江县视察“红层找水”工程时,刚进合兴十村,群众就团团围上来,直夸党的富民政策好,打井队吃苦耐劳数第一。一位村民掬起清凉的井水请市领导喝。村民们指着一眼水井旁竖立的石碑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是我们为打井队立的碑。共产党一心为民的丰碑刻在我们心上了!”本报记者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