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教育出版社日前推出《其实你不懂广东人》,反击外地对广东的“妖魔化”
广东为什么需要辩护?
作为一个来广州十年的北方人,我认同广州,更多于认同北方,包括北京。我喜欢粤语的铿锵、斩截、深情。但是每次以各种方式与北京遭遇,还是不禁心存畏惧。这是因为,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想当然地把北京放在了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上,于是滔滔不绝当然是好的,而“狂”因为与北京沾边,也不容置疑地被所有的人纵容着。
叶曙明的书鼓励了我对以上那些似乎不言自明的想法的怀疑。
身在广州,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广州的历史文化,但是毕竟是肤浅的,零碎的。我们当然都知道孙中山,知道赵佗,陈白沙,康有为,梁启超,冼星海,红线女,高剑父,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在这些人的背后,是一条条源自悠久历史的文化脉络。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广州就是一个内地与海外货物交易的集散地;明清两代,广州不仅富甲一方,岭南学术也领一时风骚,众多的书院见证了广东历史上学林之盛;广东人敢为天下先,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家冯如是广东人,中国第一个留美学生容闳是广东人,中国第一个电影导演郑正秋是广东人;改革开放中,广东最先在农村中实行联产责任制……当叶曙明底气十足地把广东的历史、文化名人、广东的骑楼、粤剧、岭南画派、风俗、神祗、饮食、广东人的性格历数一遍的时候,这幅文化地图就非常可观了。它足以改变任何轻视或贬损广东人的看法,足以令任何认为广东是文化沙漠的人哑口无言。
很明显,这是为广东所作的辩护。于是问题来了:广东为什么需要辩护?不容否认的是,认为广东没文化的是大有人在,妖魔化广东的大有人在,流言与传说不适当地强调了广东独特的坏的一面。而且,在“北方中心”的文化格局中,广东处于弱势与边缘。在这样的情况下,广东是高姿态地泰然自若,不以为然,还是默默地任人评说,还是奋起抗辨呢?
广东人“讷于言而敏于行”,从容淡定。其实广州是一个内秀的城市。龙应台得知禅宗六祖慧能在光孝寺受戒后,吃惊地追问道:十五年的深藏,风动幡动的哲学辩论,菩提树下的剃度,竟是在广州吗?为何在历次的广州行中,无人提及?原来达摩一苇渡江,禅宗初始之处,也在广州,为何无人告我?
外人的慧眼折射出广州在历史文化长河中的璀璨瞬间。龙应台不知道,很多北京人不知道,而且他们关于广东不知道的更多。因为不知道,所以有歪曲,有误解。
所以还是有必要辩一辩,因为这里的文化是一种有内涵、“有源源不绝的后劲”的文化,它完全有资格有水平与其他文化处于真正平等对话的状态,不能因为自己的沉默而让它一直处于劣势。
更为重要的是,“北方中心”并不是不容置疑的。正如一位学者在对南方方言作了研究以后所说,建立在北方基础上的普通话乱了,南方方言却极有规律可循。谈到文化在人身上的积淀,我不知道北京人的空谈有何骄傲可言,还能维持多久。广东人的务实之中,倒有些更经久,更有力量的东西。
多元的概念在学术上久已有之,但真正落实到文化心理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天,当成为一种抗衡的力量,广东会心安理得地享受与不同地区的文化平等的地位。这才是一个多元社会的正常状态。但在这之前,广东还需为自己辩一辩。(陈淑梅/大学教师)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