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克莎
经济增长方式,指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组合和使用的方式,可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物质要素的投入来增加产品数量,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要素质量改进和优化配置来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近两年,我国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2003和2004年GDP增长速度达到9.3%和9.5%。但是,经济增长的粗放方式,也导致建设规模过大、投资需求膨胀、煤电油运紧张、价格水平上涨、经济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带来了十分尖锐的资源环境矛盾。为此,《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一、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能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系到我们能否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对资源环境和国际竞争的挑战,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健康较快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
我国经济增长过程多次出现大起大落,对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带来了较大冲击。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导致投资需求膨胀。粗放型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大量增加资本投入来推动经济增长,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往往大幅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加上在这种增长方式下,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把注意力放在上项目、增投资、扩大经济规模上,容易出现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更加剧了投资需求膨胀的态势。二是引起价格水平上涨。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特点是高消耗、低效率。在经济增长速度上升的过程中,消耗的物质资料以更高的速度增长,使生产资料产品的需求过度扩张,价格水平随之上涨。如果生产资料价格上扬的幅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势必向消费品价格传导,引起价格总水平上涨。三是造成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粗放型增长方式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工业部门对能源、原材料的消耗比重高。当经济加快增长的时候,具有短期迅速扩张能力的主要是加工工业,对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量急剧增加,并对采掘业、交通运输业形成了较大的需求压力,而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部门的短期扩张能力较弱,难以适应需求的大幅度增长,很快就出现了产业瓶颈制约。以上三个方面,是粗放型增长方式引起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
2003年以来我国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中,也出现了以上现象,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钢材等重要原材料供不应求,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经济运行绷得过紧。如果不是中央政府在2004年果断地实施了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又一次经济大起大落将不可避免。而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仍然在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的原因,防止这种顽症的反复发作,使国民经济进入平稳较快发展的轨道。
第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切实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了一种速度型效益,即只有经济增长速度达到较高水平,才能获得经济效益的增长。速度型效益的增长主要依靠机器设备超负荷运转、工人加班加点,特别是产品价格上涨,而生产要素的质量和组合方式没有得到改善,实际生产率和增长质量并没有上升。在这种模式下,很多地方和企业都形成了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倾向。同时,高投入、高消耗的增长方式还导致能源、原材料工业的比重过大,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如2004年我国电和煤的增长速度均大幅度高于GDP增长速度,电力增长弹性系数高达1.6,但供求紧张的局面并没有扭转,《经济日报》的报道说今年缺电形势将更加严峻,其原因就在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带来了过大的需求压力。因此,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对增长速度的过度依赖和基础产业比重过高的状况,转向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才能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日益增大,要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们既要转变依靠低劳动成本、低价格竞争的出口增长方式,又要不断提高在国内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而这从根本上说也依赖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我国的人均资源拥有量相对短缺,很多重要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淡水资源量只有25%,人均森林占有面积仅为20%;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和铝土矿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只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42%、18%和7.3%。长期以来,我国以粗放方式推动的经济高速增长,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损害。要实现到2020年GDP总量比2000再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如果继续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的资源环境将不堪重负。从资源供给看,虽然我们可以通过扩大进口来从某种程度上满足国内需求,但重要资源的外贸依存度过大或过快上升,将存在着明显的市场、价格风险和安全问题。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减轻新的经济发展目标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并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使经济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民,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这也要求加快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从而降低投资率,提高消费率,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健康生活环境的需要。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着力抓好的几个重要方面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最重要的是,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化体制改革,加快科技进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今年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结构优化升级。第一,加快开发对经济集约化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这些关键技术既包括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突破性带动意义的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也包括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重点技术和配套技术。要抓紧研究制定专项规划,确定若干重大领域关键技术创新的目标和措施,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力求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深化技术创新体制改革,完善鼓励研发和创新的政策体系,增强企业从事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把引进先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结合起来,以体制机制创新带动技术创新,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开发能力,打造国际知名品牌。第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扶持力度,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继续组织实施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汽车电子、生物医药、海水淡化等重点产业化专项;新建数字化诊断、清洁生产技术、煤化工、电动汽车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开展安全生产技术、工业节水技术、节能技术、资源勘探及高效利用技术等重大产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组织研制高速铁路、大型高技术船舶等技术装备,组织实施重大装备本地化专项,以重大工程为依托,推动装备制造业振兴。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第三,有区别、有重点地继续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在专项规划指导下,切实抓好电力、煤炭、石油等能源工业发展,继续加强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发布和实施钢铁、电解铝、水泥、化肥等行业产业政策和规划,合理调控重要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速度。第四,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抓紧制定加快我国服务业改革和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化服务业各领域的产业分工,引导服务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法律服务、科技服务、咨询服务等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体育等消费升级服务业,鼓励和扶持社区服务业发展。要正确处理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既要加快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又要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社会就业扩大。
(二)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重组
坚持利用现有基础,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少上新项目、少铺新摊子,这是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减少占用土地等资源的重要措施,也是防止各地区和各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要加以大力倡导和积极推行。凡是能够利用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地区和行业,都应当立足于现有基础,注重盘活用好存量资产,把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与优化现有资源配置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集约化发展经济的新路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从财税、金融、土地利用等方面,加大对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推动企业提高更新改造投资的比重,相应降低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同时增加更新改造投资中用于节约能源及其他资源、增加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三废治理的投入,相对减少用于扩大规模和增加产量的投入。要改革企业技术改造的投入体制,理顺和优化投入、使用的机制,加强技术改造投入对带动资源配置格局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促进企业技术改造与企业改革重组相结合,以提高经济技术水平和发展层次为纽带,通过企业之间的并购、联合和重组,推动国有企业转换体制机制和民营企业增强自身素质,使国有企业的资源优势和民营企业的机制活力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充分发挥。支持和引导社会资金及其他生产要素参与现有企业重组改造,鼓励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对中西部企业重组改造投资参股,促进各种资源在竞争中合理流动,使现有企业重组改造起到带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
(三)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
近两年粗放方式推动的经济高速增长,导致能源和重要原材料供求关系紧张。作为一个资源需求量很大的发展中大国,依靠大量进口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因此,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必须立足国内,显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一是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要鼓励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的新技术,推动资源节约技术进步。重点开发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加快以节能节水节材为主的企业技术进步。重点支持一批能源资源节约利用的技术开发项目,如洁净煤、节约和替代石油、建筑节能、高效节能锅炉、风机、水泵、电动机及拖动系统调速、空调节电和绿色照明、能量系统优化等技术。把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结合起来,推进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的开发,做好重大技术的示范工作,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要实行高能耗、高物耗设备和产品的强制淘汰制度。采取措施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行业的发展,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
二是抓紧制定专项规划,明确各行业节能降耗的标准、目标和政策措施。要落实好已公布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抓紧组织制定《节约石油管理办法》和《资源综合利用管理条例》,修订《节约用电管理办法》,完善主要耗能设备强制性能效标准,实施能效标识管理。要对照国内外先进水平,深入分析节约潜力,确定各方面节约管理的标准和目标,如以电动机、空调、照明用电为重点,推行科学用电和节约用电;建立节水指标体系,完善设备用水标准和限额;强化节地管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切实抓好冶金、石化、建材、造纸、建筑等重点行业的节能节水节材工作,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等影响面大的节能降耗产品。组织实施重大节能、节水工程,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要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能源资源节约政策支持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形成合理有效的能源资源节约机制。
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的重要形式。要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特点,我们应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宏观调控相结合、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努力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社会氛围。当前要抓紧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加强战略研究。中央和地方编制“十一五”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都要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重要位置,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原则应用到各类规划中。加快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二,推进制度建设。加快《循环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及相关制度。第三,完善政策体系。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同时,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制定加快形成生态产业网络的经济政策,促进企业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第四,加快科技进步。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动产业、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推动国际循环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核心技术和装备。第五,强化管理监督。要把加强部门管理、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建立高效的循环经济发展协调工作机制。以强化企业资源环境管理为重点,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第六,开展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手段和形式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的知识和理念,使社会各方面增强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综合利用、循环利用资源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四是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我国矿产资源开采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总回收率只有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仅为35%左右,煤系共伴生20多种矿产绝大多数没有利用,一些超大型复杂金属矿床的尾矿利用率仅有10%。要抓紧研究提高我国矿产资源可持续供应能力的治本之策,切实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规划和管理,加快实施促进矿产资源有效开采、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健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改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实现资源保护性开发。改革矿产资源开采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开采利用机制,整顿和规范资源开发秩序,坚决制止滥采乱挖和严重浪费现象。同时,要完善资源开发利用的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的补偿机制,做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产前产后工作。
五是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和风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建立健全能源资源节约责任制,把资源节约的责任纳入各工作岗位的职责之中,纳入各单位日常管理和工作考核之中。各级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发挥表率作用,制定节约实施方案、能耗水耗定额和相应支出标准,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和公务车改革,带头采购低油耗汽车、节能设备、高效节水器具、再生资源产品。有关部门要联合组织开展能源资源节约系列宣传活动,广泛宣传我国的能源资源形势,宣传节约资源、建立节约型社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宣传党和国家关于资源节约的方针政策、法规标准,表彰节约能源资源典型,曝光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要以多种形式推动能源资源节约知识、技术的交流和普及。要把节约能源资源的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大力开展群众性的资源节约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活动。应当在青少年中开展能源资源节约实践活动,教育青少年牢固树立节约意识,从小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公众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据世界银行估算,1995年我国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占当年GDP的8%;据中科院专家测算,2003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尽快扭转高排放、高污染的状况,抓紧解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第一,切实搞好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要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工业和城市污染治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抓紧编制和落实污染综合治理的规划,加大“三河三湖”、渤海、三峡库区、南水北调沿线等重点流域、重点工程、重点城市的污染治理力度。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地,关闭危害饮用水源地的污染企业。继续搞好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加强火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工作。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减少农药、化肥、农用薄膜等使用量,加快农村改水改厕进程。
第二,实行严格的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加大环保监督执法力度。要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环保管理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的污染防控机制。严格新建项目环境管理,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努力削减污染排放总量。继续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认真解决污染扰民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企业实施停产整顿。进一步理顺环保执法体制,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推进环保执法队伍建设,提高环境执法的水平和力度;加强环保社会监督,充分发挥公众和舆论参与环境执法监督的积极性。
第三,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推进的方针,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认真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及相关法规,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的意见,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清洁生产推行规划,指导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促进企业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标准或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要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发展环保产业,促进产业环保化、污染治理产业化。建立和完善城市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置收费制度,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推进设施运营市场化进程。
第四,继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要从子孙后代长远发展的高度,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为中心,抓紧编制《全国生态保护规划》。继续搞好天然林保护和草原建设,加强风沙源、泥石流、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治理。开展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建立生态补偿、绿色GDP、环保政绩考核等制度,制定有利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财税政策。
总之,要下更大的力气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指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作者单位:国务院研究室宏观经济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