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外交是从出席亚非万隆会议为开端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国国家形象首次亮相也是在亚非万隆会议上。
国家形象(又称国际形象)是国家的软实力。今天的中国,作为爱好和平、负责任的、既讲究原则性又富灵活性的大国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不论大国小国、富国穷国、强国弱国,中国都一视同仁,都愿意与他们平等协商、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一个崭新的国家形象已经屹立在国际舞台上。在这个国家形象面前,形形色色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都不能不相形见绌,一波一波的“中国威胁论”都不能不烟消云散。
50年前,中国政府代表团在亚非万隆会议会上所取得的成功,首先依靠的正是自己的国家形象。当时,出席会议的29个国家,除少数成员外,基本上都是新独立的国家,刚刚从殖民主义枷锁下解放出来,当时被称为新兴国家。他们不仅有着与中国相似的历史遭遇,而且有着与中国类似的愿望和追求。但是,由于受西方国家散布“中国威胁论”恶毒攻击中伤的影响,其中一些国家对中国抱有种种疑虑和恐惧,有的甚至还有敌意,然而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以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原则,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风格,不仅让与会国家消除了疑虑、恐惧和敌意,变成了中国的朋友,而且使自己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主张融入到会议《最后公报》之中,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万隆精神”。就这个意义而言,“万隆精神”是中国国家形象的写真。
中国代表团出席亚非万隆会议,有三大特点:(1)判断准,准确地把握了日益增多的新兴独立国家的基本愿望和要求;(2)立意高,着眼于开拓新中国外交的全局空间;(3)创意新,亮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国外交旗帜。正因为如此,日益增多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新兴独立国家,从亚非万隆会议看到了中国国家形象,了解了中国并信赖中国,中国因此在国际上找到了一大批全天候可信赖的朋友;正是在他们的簇拥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席位,并一步步地从国际舞台的边缘走到了国际舞台的中央。
50年前,中国外交如何突破“冷战”对峙的重围,开辟自己的新天地新空间,对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孤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按现代外交概念,一次外交行动,能否从战略上运筹帷幄,寻求外交棋局上的总体主动性、主导性与可控性,以便在走好一着棋的同时走活全盘棋,是一国外交成熟性的标志。中国代表团在亚非万隆会议上彰显的中国国家形象,不仅为新中国外交开辟自己的新空间奠定了基础,而且赢得了自己极其宝贵的外交战略资源———当时的新兴独立国家,现在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正是由于有了这一块战略资源,尽管50年来国际风云变幻,险情不断发生,但是中国外交依然能阔步向前。
在纪念亚非万隆会议50周年之际,我们倍感珍惜自己的国家形象,因为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更需要这种形象。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金应忠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