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
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的生存、行为方式,同时也是其创造文明的方式;一定社会所拥有的文化实力,决定着一定社会的文明程度;文化通过其特有的价值理念和内涵——文化模式,规定着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各个领域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因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推动或阻碍军事变革的文化都是不可小视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文化对军事变革有着不同的作用
当今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军事领域内兴起的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无疑也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一次对军事系统内各要素的变革。历史表明,不同的文化对于军事变革的作用是不同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能够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文化,是军事变革顺利前进的重要推动力。反之,则会成为巨大的障碍和阻力。比如,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以追求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为目标,过去一直视自然科学为“奇技淫巧”不予重视。因而,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尽管很早就发明了火药,冷兵器却一直占统治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战争形态也就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与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相反,西方文化以建立一种对世界的精确认知系统为主要追求,这种追求同西方近代和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相互促进,推动了军事科技的进步。因而,近现代的火药化军事革命和机械化军事革命产生于西方,也就不足为怪了。
文化的价值取向影响军事变革的社会价值
考察人类的军事史会发现,进行军事变革是为了谋取军事力量上的优势,进而赢得战争的胜利。而成功的军事变革与战争的最终胜利,往往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比如,历史上几次重大军事变革的主要发生国——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是战争失败的一方。尽管德国的军事变革在军事意义上是进步的,但由于政治因素和战争的非正义性等多种原因,决定了德国军事变革的社会价值是反动与消极的,这其中文化对于军事变革社会价值的影响不容忽视。因为文化的核心就是以人对自然、人对人的态度,人的生存方式及其生命意义的价值观为主要内涵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军事变革的价值取向。
仍以20世纪初的德国为例。由于当时的德国在对战争价值的认识上,继承了“战争的价值在于掠夺生存利益,占领生存空间”等西方传统的价值观,并且德国的许多哲学家、史学家、军事理论家,甚至有的音乐家也为这种战争价值观出过力。这些观点最后都成为纳粹德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理论和文化基础。在这种狂热的战争价值观驱使下,希特勒上台后竭力扩军备战,为取得军事力量的优势,积极支持当时的德军建立庞大装甲部队,并促使机械化军事变革首先在法西斯德国完成。但毋庸置疑,等待它的注定是失败的命运。
战争的精华却不是在胜利,而是在于文化命运的展开
有生命力的文化,有着对其他文化慷慨吸收、鉴别采纳的气魄和胸怀。而世界历史上的文化交流融合,大体可以分为以和平和战争两种方式来进行。也就是说,通过战争也能达到交流的目的。军事上的对抗同时也是文化之间的碰撞。在两种文化的对抗过程中,处于弱势的文化能否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积极地进行自我更新,是能否长久生存下来的一个前提条件。这种文化的自我更新,在军事领域内就表现为军事思维的变革或革命。斯宾格勒的一句“战争的精华却不是在胜利,而是在于文化命运的展开”可谓一语中的。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