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免费最经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军事情报
搜狐新闻,告诉你正在发生什么。 点击进入>>>
|
张晓
2005年3月3日晚,荆州电视台《江汉风》栏目向观众报道了一条令人称奇的新闻:荆州市荆州区纪南镇牌坊村80岁老人张伟之将用脑子保存了70年并凭记忆复原的一首结构奇特的歌谣,首次公诸于世。
随后,新华网等多家媒体相继对此作了报道。笔者为此采访了张伟之老人。
落魄中的寄托
今年80岁的张伟之,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记忆力特强。
张伟之原名张国才,1949年毕业于原江陵县立中学,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1952年,荆州首次公开招考教师,张伟之被录取,并被任命为江陵县草市区钱粮乡学校教导主任。他记得,当时还有不少在职教师,因考试成绩差而“下课”。后来,因为成分问题,张伟之工作不到一年,便返乡务农至今。
张伟之回乡务农后,时常记起自己10岁读私塾时,陈姓教书先生吟唱的一首歌谣:“到春来,桃花开放。杜子美,坐在那玩花楼上。但只见,游春公子他把高歌唱。唱的是,刘知远在那厢,李三娘斜倚在门儿来望。又想起,孔明到晚来,秉上银灯,坐在那中军帐。看一部奇门书,心存汉室为纲常……”陈先生一边拉二胡,一边或读或唱,因没有歌名,张伟之后来取名《四季歌》。
这是一首四段体民歌,其编排颇为有趣。但在当时,读私塾的十多个小伙伴,多数对这首歌没兴趣,惟有张伟之非常好奇。课余时间,他常常一个人坐在陈先生面前,听先生念呀唱的。有一次,陈先生正吟唱着这首歌,张伟之忍不住问道:“先生,您这首歌是从哪里传来的。”陈先生用手摸着他的脑袋说:“嗨,我也是从我的先生那里学来的,它究竟传了多少年,我也不清楚。”张伟之当时虽没有将其记录下来,却牢牢记住了歌的内容,尤其对那个奇特的字句排列结构,印象特别深,前后顺序,横竖左右,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脑海里。
抄不走的记忆
张伟之出身当地大户人家。从解放初期到文革动乱,家里三天两头被抄,在抄走的大量物品中,有一件物品他最遗憾最心痛,那就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8幅行书书法条屏。可气的是,条屏被抄走后,竟被当成了卷烟纸。他记得8幅条屏各长约2米,宽40厘米左右,堂屋左右两边墙壁上各挂4幅,非常气派壮观。同时被抄走的还有《诗经》、《左传》等大量的古典书籍。张伟之庆幸的是,他把《四季歌》藏在了脑子里。
70年的沧桑岁月中,张伟之总是时不时地背诵《四季歌》。有一次,他感冒了,老伴姜永芳为他端水递药时,只听他嘴里还在念“……细思量,抚琴的伯牙在何方?好悲伤,好酒的刘伶不久长。真可叹,人生贪名利;都成了,邯郸梦一场。”
今年春节过后,张伟之突然间有了一种冲动,那就是复原《四季歌》。他把想法告诉了爱好文学的小儿子。小儿子连忙找来纸和笔,张老先生反复回忆,用了整整一个星期,终于凭记忆将歌谣复原,并寄给了收视率很高的《江汉风》栏目。
写在一张小纸片上的这首歌谣,结构有点类似回文,需要不断变换横竖顺序来念。全文210个字,巧妙地浓缩了24个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和故事传说,主旨是教化后人不要贪图名利。而这首歌谣按正常排序断句写出,则需468个汉字。
在采访中,张伟之老人多次提到:当年只记住了内容、结构和众多人物传说,但却没有跟着陈先生唱会这首歌,当时也没看到曲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专家有说法
在媒体纷纷报道的同时,有关专家学者对《四季歌》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中国民间文艺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荆州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徐月波经过反复研究,认定这是一首距今约300年的清朝时期民间文人创作的民歌。他介绍,自己从事民歌收集、整理工作几十年来,从未见过这种体裁、结构的民歌。这是一项濒临失传的宝贵民间文化遗产,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
荆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朱振汉则认为,《四季歌》是字形唱本。为何要排成“曲”字形?可能是为了增添作品的神秘度和阅读的趣味性。
民间歌谣专家、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鄢维新则认为它是一首异体诗,显然为民间文人仿民歌所作。该诗在诗体结构艺术上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可纳入广义的民间文化范畴,应予以保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