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人才小高地是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桂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2004年8月,首批13个人才小高地载体单位确定,我区人才小高地的建设正式启动。短短半年时间过去,13个人才小高地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机制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已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人才小高地开始显现人才集聚效应,对广西社会的经济发展推动作用也开始发挥。
人才小高地魅力初现
草长莺飞的四月,记者来到广西中药材良种繁育人才小高地的载体单位——广西药用植物园。该园的负责人高兴地向记者介绍,广西中药材良种繁育人才小高地建成后,通过制定出台一整套招才引智的人才机制、激励机制措施,如今不仅聘请到中国药学权威肖培根院士担任该园的名誉主席,还特聘其弟子马小军博士为技术总监。现在,肖培根院士麾下的一批专家也成了该人才小高地的研发团队。
据自治区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告诉记者,首批人才小高地建设启动以来,已吸引了大批的高层次人才前来服务和工作,其中包括博士162名,博士后11名,博士生导师18名,另外还柔性引进高级人才291名,其中“两院”院士16名,改变了此前广西仅有2名院士的现状。在人才培养方面,各人才小高地已累计培养专业技术骨干555名,其中在国内进修、访问或攻读学位443名,送到国外进行短期或中长期培训、进修、访问、学习的112名。
在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的带动下,南宁、柳州、桂林、来宾、玉林、梧州、北海等市从实际出发,建设或正在筹备建设各自的人才小高地,目前已吸引了1000多名高层次专家、企业家到当地创业和服务。
同时,人才小高地对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初步显现。广西汽车工业人才小高地所在的柳州市,2004年汽车产销双突破了30万辆大关,在全国12个超过10万辆产能的城市中,其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五;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218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比重的1/3,成为拉动柳州市工业增长的第一大行业。广西中药材良种繁育人才小高地采取企业+科研+农户的模式,在山区县建立4个共800公顷的中药材良种示范基地,相应带动建立4468.9公顷生产基地,解决了制约广西建立中药材GAP基地的“瓶颈”问题,引导50万农民“发药财”,预计实现中药年产值150亿元。
高层次人才的不断加盟,使各人才小高地建设载体在科研水平、课题申报、项目研发等方面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广西亚热带生物工程人才小高地2004年度主持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科研项目26项,自治区各类项目15项。广西医药产业人才小高地先后组织十多次关于医药产品出口的工作会议,联系包括美国、丹麦、俄罗斯、韩国、越南等十几个国家的客商与桂林医药企业对接,企业专门成立了出口部,引进外贸专业人才,加强了企业产品在外国注册的工作。其中桂林南药的青蒿琥脂在海外9个国家成功注册并开始销售。部分人才小高地还开始承担起国际、国家重大项目或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经过人才小高地专家的努力争取,“国际传统药物学大会”、“亚洲水牛大会”已初定2006年在广西召开;“中国医药产业发展高层论坛暨中国南药基地建设峰会”也确定在广西桂林举行。
据统计,截止目前广西首批13个人才小高地现开展和即将开展的科研项目累计达662项,其中已开展的国家级项目115项,省部级247项,国际合作14项。
多项措施促人才聚集
人才小高地之所以形成如此强大的聚才和辐射效应,关键在于各载体单位围绕建设目标,采取了积极措施建设人才小高地。
据了解,各人才小高地挂牌后,均成立了由载体主要领导担任主要负责人的人才小高地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并实行分类指导,采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各人才小高地实行项目化管理。广西软件人才小高地建设载体南宁高新区软件园建立了包含人才总量、两院院士数、高级职称人数、中级职称人数以及从事研究开发与工程师数等为内涵的构筑指标体系,并以该构筑指标体系为指标,建立管委会和各职能部门目标责任制,层层建立考核体系,确保人才小高地建设顺利进行。
各载体单位还积极制定出台有关政策和规划,不断优化聚才环境。广西工程机械制造人才小高地载体广西柳工集团制定下发了《柳工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纲要》,制定了有关人才基金、人才培养和激励的整套办法;广西临床医学人才小高地先后出台了8项有关高层次人才队伍和人才小高地建设的政策文件;广西柴油动力人才小高地载体玉柴集团有限公司制定了十年人才规划,制定完善了外聘人员管理规定、引进技术专家或技术骨干的管理办法……13个人才小高地载体高招迭出。
各载体单位根据建设要求,积极投入资金用于人才科研条件的改善和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广西工程机械制造人才小高地一年投入210万元用于人才的培养、奖励。广西作物学科人才小高地已投入1380万元用于建设国家糖料作物改良中心建设、实验室设备完善、人才培训及学术交流活动。据初步统计,各载体共已投入人才小高地资金近6000万元。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才”。这是各人才小高地在建设过程中,努力探索高层次人才聚集的有效机制。该机制采用特聘专家为顾问、引进学术权威的“代言人”、提供挂职岗位、实行“远程诊断”、开展学术论坛等多种形式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广西特种新材料人才小高地利用在研的60多个项目,采取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等方式柔性引进了4名院士为其提供技术支持。
一些载体还实现了对本土人才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形成了本土一流人才围绕重点研发项目强强联合的格局。如百色现代农业园通过一批现代农业科研项目的研发,与区内各地现有的农业专家建立项目合作关系,再聘请中国科学院著名农业专家为顾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人才聚集群体。
由于广西人才小高地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方面进行了大胆有效的探索,“人才小高地”已成为我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品牌,在西部省区及全国都产生了较大反响。(广西日报记者陈江)
来源:新桂网
责编:廖虹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