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5时起,山东人也夫(本名唐臻)攀上建造在建外SOHO的“鸟巢”,开始他为期一个月,名为“鸟巢——都市生存体验”的行为艺术。在他爬上去的那一刻,大约有30多个镜头对着他,围观人群近百人。
这位“艺术家”也夫称自己2001年来到北京,一直处于流浪状态,靠给画家做模特,或者做群众演员为生。他写了20多本诗集,但都没有发表。从当日下午4时起,连午饭也未吃的也夫一直在与媒体记者谈笑风生。据他介绍,这个“鸟巢”离地4米,内部长2米宽2米。他将在上面生活一个月,“吃喝拉撒全在上面解决。每天我用绳子拉水上去,吃饭是由我点餐,但我决绝牛奶、肉食。排泄物装在一个黑色塑料袋里密封了递下来。晒的问题可以用草帽和雨伞解决。我会一直不洗澡,不刷牙、不洗头,也不换衣服。”
距离预定时间5时还有6分钟时,某工作人员找到本次活动的策划人朱其,请他为聚拢人气去挑选音乐。一会儿,音响中响起轻快的电子音乐。5时05分,记者问朱其,为什么过了时间还没开始?朱其说:“还有人未到,15分钟后开始。”5时15分,着休闲西装配鲜绿衬衫的潘石屹与一些文化界名人到达,与也夫握手。5时20分,潘石屹接受几家媒体采访,谈他在国外看到的行为艺术。记者插话问这个活动是否会引起别人质疑它是一次商业策划。潘石屹别过头去:“让他们去那么想吧。”回过头来继续聊国外见闻。
策划人朱其告诉记者,在也夫之前,他找过一些艺术家,但都被拒绝了,因为“现在的画家成了中产阶级”。而从本月30日起,他们将会举办七八次的文化论坛,初步设想是请三个专家和一个从搜狐网上征求的普通人进入“鸟巢”与也夫对话社会问题,如果他们不愿意的话,论坛就设在鸟巢下的草坪上。而且每周会从搜狐网征集愿意到鸟巢体验一天的普通人。
也夫:我心里喜欢挑战
新京报:是谁想到做这个活动的?
也夫:这是策展人的想法。他找到我,说要在建外SOHO策划一个一年的与文化艺术相关的活动,以居住和消费为主题。他们开始想到是一个笼子,我提出说鸟巢会比较诗意一些。
新京报:你有没有想过这是建外SOHO借此宣传自己?
也夫:这对他们应该是有好处的,但我觉得应正常看待。
新京报:你会不会觉得自己被人利用了?
也夫:我觉得生活中都是互相利用。但我有我的立场,它有助于我的是,我能够得到我的个人体验。
新京报:你不上去就体验不了这种孤独?
也夫:人在生活中思考,也可以达到。但我内心里是喜欢挑战的,这是一个体验生活的独特角度。
新京报:据说每周都会有人陪你度过一天?这不是违反你体验孤独的初衷了?
也夫:孤独的层面很广,你在人群中也可能是孤独的。那些上来的人可能不会减弱我的孤独,反而会增加。
新京报:家人知道吗?
也夫:没必要告诉他们,他们会担心,每天睡不着。他们心里会反对,因为希望我安全,在常理下生活。但我不用解释,这是我的作品。新京报:这是你的还是朱其的作品?
也夫:既然我是实施者,那它意味着这是我的作品。
新京报:你能拿到钱吗?
也夫:做东西不是为了吃喝,做这个活动是为了引起大家思考。
新京报:对你会有什么好处呢?比如出名?
也夫:出灭对人的心灵不一定是好的。就好象我写了20多本书。一直没发表。
新京报:你知道谢德庆?
也夫:我知道他连续四年挑战极限。从内心来说我喜欢这种方式。
新京报:你觉得他给社会带来了什么?
也夫:这不是主观出发能达到的,只是一个链条效应。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