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宜宾日报讯
秦奋
近年来,筠连县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严把入口,畅通出口,走出一条科学的选人、用人新路子。群众评价说:“如今选干部,咱说话算数了。”而干部们却感叹:现在的“官”越来越难当了!
理论测试:考评基本素质
4月16日,39名任职理论学习合格证已过效的机关干部走进考场,参加任职理论考试。 2001年以来,筠连县先后推行任职理论考试和机关干部业务知识考试。必须任职理论学习考试合格,才具备提拔晋级的资格。而每年的业务知识考试结果与干部年度考核挂钩,激励干部不断学习,用知识武装头脑。
目前,该县已组织任职理论考试9次,1011名干部参加了考试,6名干部因作弊被当场取消考试资格,586名干部取得合格证书,27名后备干部因任职理论考试不合格而未能列入当次提拔考察对象。
群众提名:百姓发言算数
2004年3月,筠连县试行“民意+能力”公选领导干部,采用“民意测评推荐”的办法把住入口关。对笔试初步入围者的履职和报考职位的赞成情况进行民意测评推荐,优秀、满意票得票率达不到80%,赞成票得票率达不到50%,则取消参选资格,以民意确定面试人选。在面试答辩时,由随机抽选的群众参与投票并量化成分数,以70%比重计入报考者的总成绩(个人笔试成绩占30%),根据民意量化评分高低,每个职位决定出2名考察对象进行差额考察,并差额提交县委常委会讨论,差额票决出拟任人选。
同年8月,筠连县第二中学采取“民意+能力”的方式选出了新校长。先由全体教职工民主推荐提名,得票较多的3人参加竞职演说,以教职工投票最多者当选。“民意+能力”是筠连县选拔干部的一种新方式。
去年以来,全县共有53名干部通过“民意+能力”的选拔方式走上了单位领导及中层干部岗位。在村级支部班子的换届中,由全体村民提名出了192名支部书记候选人。
量化考核:不称职就下课
“我们既要把综合素质高,群众基础好的干部推上领导岗位,也要建立考核机制,让平庸者下课。”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先平说。
筠连县在干部考核中,重点采取“3+1”方式测评,即下级(占40%)、同级(占20%)、上级(占30%)和干部管理部门(占10%)测评,同时辅以人大代表测评、行风作风评议领导干部,完善和落实竞争激励、末位淘汰机制,畅通干部“下”的出口,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近年来,有16名干部因量化考评得分排名倒数而被降免职或黄牌警告,在“三代”学教中有3名干部未过好群众“考评关”,县级机关、乡镇考察考核后有12名干部因测评不称职票或降免职票达30%以上被免职。
该县这几年先后制定出台了《领导干部“任职理论学习合格证”制度》、《党政领导干部民主测评暂行办法》、《领导干部差额考察预告制度》、《县委管理干部任前公示暂行办法》、《领导干部待岗制度》等多项制度,坚持实行考察预告制、差额考察制、提拔干部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提任干部征求执纪执法部门的意见,加大干部选拔任用监督。一个良好的选人用人体系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