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在东北的土地上战斗了11年,直到最后喋血长白、长眠吉林。
因此,那里的人民对他有着特殊的感情。每逢杨靖宇将军的忌日,都要开展各种纪念活动。而纪念活动的主要场所,一是在白山的“杨靖宇将军殉国地”,一是在通化的“杨靖宇烈士陵园”。
4月底,我们河南记者团一行先后到这两处拜谒。
将军殉国地:
一棵常青树见证历史
“杨靖宇将军殉国地”坐落在白山市靖宇县西的三道崴子。
靖宇县以前叫氵蒙江县。为永远纪念这位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1946年2月,氵蒙江县人民提议,将杨靖宇英勇战斗并壮烈殉国的地方——氵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4月23日,我们走进“杨靖宇将军殉国地”,抚摸密林中的松杉,细看展馆里的图片,聆听工作人员的讲解——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孤身一人来到氵蒙江县保安屯的三道崴子,躲藏在一个地窝棚子里。后来他遇到了4个打柴人,便托他们买些食物和一双棉鞋。但为首的伪牌长赵廷喜出卖了杨靖宇,日伪军警很快派出6路人马围追。
下午4时,杨靖宇被敌人包围在三道氵蒙江河边,双方相隔仅50米。他拒绝敌人投降的逼迫和利诱,利用河岸边的大树和石头为隐蔽物,与敌人顽强交战20多分钟。
下午4时30分,杨靖宇胸中三枪,手中一枪,仰面倒地,壮烈殉国,时年35岁。
敌人将杨靖宇的遗体运下山后,残忍地用铡刀铡下他的头颅,并让氵蒙江县民众医院医生剖腹检查,发现其胃里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
2005年4月,记者站立在杨靖宇当年与敌战斗的河边。
远方山顶的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风顺着河穿过密林,发出呜呜的声响。
当年杨靖宇休息躲避的地窝棚子处,如今矗立着一座高35米的“杨靖宇将军纪念塔”;将军牺牲前所依的扭筋槭树,后因干枯朽烂,1963年,当地人民把一棵松杉移植于此。
松杉旁立有一碑,上书三个字:常青树,意喻着将军英灵万古长青。
英雄长眠处:
两代守墓人深情诉说
1948年,长春地下党几经周折,寻找到杨靖宇的头颅并送至哈尔滨,保存在东北烈士纪念馆。
1949年5月,郭沫若在哈尔滨瞻仰杨靖宇将军遗首时,挥毫写下《咏杨靖宇将军》一诗:
头颅可断腹可剖,
烈忾难消志不磨。
碧血青蒿两千古,
于今赤旆满山河。
为了缅怀抗联先烈,纪念杨靖宇的英雄业绩,1954年,经中央批准,通化市开始修建“杨靖宇烈士陵园”,1957年9月完工。
1958年2月23日,杨靖宇殉国18周年之际,党和国家在通化市隆重举行杨靖宇将军公祭安葬大会。至此,将军的遗首、遗骨得以完整合葬。1997年,陵园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4月22日上午,记者在陵园采访了年近80岁的徐振明老人。
徐振明曾是杨靖宇烈士陵园的负责人,在这里,他工作了20年。
徐振明回忆说,陵园刚建起时,地方不大,山上的树也没有几棵,他带领一帮人不分昼夜地干,如今山上到处郁郁葱葱。
“杨靖宇为了东北的解放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为将军守护陵园,感到很光荣!”他说。
1980年,徐振明退休了,但他的儿子接替他上了班,也成为陵园的一名工作人员。
那一天我们没有采访到老人的儿子,但老人却认为,如今45岁的儿子很满意自己的工作,“儿子常对我说,杨靖宇烈士陵园是革命的大学校,为了教育下一代,在这里工作,非常有意义。”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