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奥默尔是法国北部靠近边界的一个小镇。五十多年前,希特勒就在地图上挑中了它。这个纳粹首领最看重的一个距离,是整个伦敦将被置于德国人制造的V-2型导弹的射程范围之内。1943年8月,一项秘密工程就在这个山头上悄悄地动工了。在德军的严密监管下,战俘们被迫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着。几个月后,建造起了一个巨大的掩体。远远望去,那就像是一个山包。整个水泥包的深度为42米,直径为72米,外面是一层5米厚的钢筋水泥保护层。
像通常的导弹基地一样,这个基地原本也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储藏库,一个是导弹发射场。储藏库就是现在我看到的这个水泥掩体。其中有一个洞穴高达21米,是专门用来为导弹安装发火装置作最后发射前的调整的。希特勒当时的计划是,平均每24小时从这里向伦敦发射50枚火箭,把伦敦炸成一片废墟,彻底摧毁英国人的意志,让英国人要么投降,要么乖乖地呆在一边。
水泥掩体里的第一部分展览介绍了德军导弹的发展史。早在1929年,德国军队的技术专家就对发展火箭技术产生了兴趣,他们想借火箭技术来避开(凡尔赛条约)对武器发展的限制,使德军拥有最先进的武器。从那时起,一支优秀的专家队伍就开始组成,并着手展开秘密研究。
1933年,由德国火箭专家多恩伯格和布劳恩领导的火箭研制组开始研制两种火箭。1942年10月13日,他们成功地把改进后的A-4火箭送上了蓝天,后来这种火箭就被称为V-2导弹。两个月后,由一家德国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的另外一种飞航式火箭也获得了成功,这种火箭后来被命名为V-1导弹。
1944年6月13日,在盟军诺曼底登陆成功后,德军开始对伦敦发射V-1导弹,在80天的时间里发射了一百多枚,起先对伦敦的打击比较大。但是,英军很快就找到截击V-1导弹的方法,他们采用气球和高射炮展开了阻击,多数导弹被拦截。1944年9月,随着盟军的推进,大部分靠近海峡的地区已经解放,德军的V-1导弹的发射基本停止。随后,德军便开始在荷兰和比利时等地用可以移动的发射装置来发射V-2导弹,打击伦敦、巴黎、比利时和荷兰境内的目标。可这个时候,盟军的战机已经开始对德国本土展开了猛烈的轰炸,每天几乎要倾泄大约3000吨的炸弹,一个个城市、村镇和德军的重要据点被炸成了废墟,德军即便是能够发射几枚V-2导弹,也无助于挽救败局了。
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军总共发射了24000枚V-1导弹,3200枚V-2导弹,伦敦有近9000人死于导弹攻击、比利时有6500人死于导弹攻击。
希特勒的导弹究竟是怎样制造的呢?战后,许多专家都想揭开这个谜,有关这个问题的书籍也出了不少。我去这个展览中心的时候,正好碰到了一个最新发现的图片的展览。那是一位名叫弗兰茨的德国人当年拍摄的,照片展现的是制造导弹的工厂现场。
从展览讲述的历史看,希特勒决定在多拉生产导弹大约是1943年末的事情。1943年8月17日的深夜,英国空军出动了500架战机,成功地摧毁了佩内明德的德军导弹基地和制造厂的主要设施。这一年的10月,盟军又发起了代号为“石弓”的行动,对所有可疑地点进行了地毯式的轰炸。希特勒不得不决定,把导弹制造厂迁移到靠近诺德豪森的哈茨山中去,在那里的多拉集中营中建立一个秘密工厂。同时,他还指派党卫军部队负责严格监控,让战俘来生产V-2导弹。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纳粹秘密武器工厂”。
1945年4月11日,由于美国情报部门事先从纳粹的叛逃者那里得到了情报,美国大兵抢在苏联红军之前开进了这座集中营的工厂。尽管按照事先已经达成的协议,这些设备应该交给苏联人,但美国人悄悄地把设备全部装船,运回了美国。
当那些主管导弹发射的纳粹头子被押上审判台时,人们在战犯席上却没有看到那些为纳粹研制导弹的科学家。至少有1000名科学家、工程师或技工以各种方式被“偷运”到了美国。苏联人也在忙着寻找德国人的导弹专家,并开出高薪来吸引他们。苏联人还把大量德军的V-2导弹的制造设备运回家去。二战结束后的第二年,一座V-2导弹的制造工厂就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试验区内开工了。
纳粹火箭技术就这样延续下去,成了影响20世纪世界安全格局的重要因素。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