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涪城区新皂镇的皂角铺,古时称为钟阳镇。《绵阳县志》载:“治西南三十里皂角铺,清中叶州牧费元龙题坊有‘古钟阳镇’四字”。镇上尚有处扬雄读书台及洗墨池,在今日新皂镇政府大院后二、三十米远的东岳庙山边上(详见《绵阳县志》卷一、古迹,174页)。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生于公元前53年,卒于公元18元。雄家世贫寒,少时好学博览,为人简易佚荡,说话口吃,喜欢“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之为”。他不汲汲于富贵,也不戚戚于贫贱,更不徼名于当世而一生中仅以文章闻名于世。早年作《长扬赋》、《甘泉斌》、《羽猎赋》。后世把他与相如并列为巴蜀汉赋之祖。后来扬雄又鄙薄辞赋,认为是“雕虫篆刻”,“非诗赋之正”转而研究哲学、伦理学、语言学。编著了《德言》、《太玄》、《方言》、《训纂》等书。对中国古代哲学、语言文学、文字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西山扬子云读书台及洗墨池与皂角铺扬子云读书台及洗墨池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按史料推算,扬雄到绵阳,只能是他上京之前或上京之时,即公元前十年(当时扬雄年40余岁),汉成帝永始时期,在这期间,扬雄在蜀中曾四出游学,成都平原附近的州府,皆有他游学读书的纪念性遗迹,如郫县扬子云读书台及洗墨池。按当时的交通条件来讲,成都距绵阳还是甚远,来之不易,再加上他家境贫寒,不大可能有经济实力供他来绵阳游玩,故扬雄来绵阳之时,是他上京之时,因为他进京以后,就再没有回过蜀郡了。
古钟阳镇是上京的必经之路。古时的寺庙有一个惯例,一般都要资助上京求学的读书人。免费提供食宿,对于家境贫困的读书人,离时还将资助盘缠,加之皂角铺又是古驿站所在地,驿站对读书人的帮助也是责无旁贷的。皂角铺扬子云读书台及洗墨池旁无独有偶,恰又紧依古东岳庙,这样的环境,应该是扬子云读书首选的理想之地吧!
西山上虽然也有寺庙,但从最早的道教石刻来看也不过早于隋大业六年,相距扬雄生活的年代甚远。
新皂镇皂角铺的扬子云读书台及洗墨池的遗迹在“文革”之前都可见,在那里竖着一块清代进士陈讳为扬子云鸣不平的石碑,在其“记跋中”对扬雄媚莽、考辩甚详,有理有据,批驳“剧秦美新”之说(见《绵阳县志》卷一古迹,175页)。就是今日,当地的村民还把读书台、洗墨池旁边的一块田,称之为洗墨田。田旁边有一赵姓村民,家中至今尚存一口古井。相传扬雄洗笔时所用水,就是从这口井中取出的。(赵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