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30日电 对于29日的“胡连会”,联合报今日的社论指出,“胡连会”可以从三大架构来讨论其成果。
第一个架构并非在预期之中,却在不意间出现,可称为“孙中山架构”。胡锦涛在迎宾致词时,用了相当的篇幅谈论孙中山,令人印象深刻。他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对他(中山先生)怀着崇高的敬意,从来就是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又说:“中山先生……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
文章说,这虽有几分统战的意味,却也为此次胡连会搭起了一个巨型的架构。这个架构俨然超越了两岸现存的其它架构,包括“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等等;若能将之视为处理两岸问题的精神指针,则两岸互动必有足够的空间,亦始有正确的方向。
第二个架构是两岸关系的定性论述。此次会谈开始之前,中共方面的两岸政策已有重大调整,反映“胡连会”的核心精神“正视现实,开创未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会谈仍保留“九二共识”,并以此为核心概念。。
第三个架构是两岸实质交流的架构。此一部分看似最具体,却亦是最虚幻。因为,毕竟连战不能代表执政党,他所作的种种试探,仅能取得胡锦涛的意向表示,却不能实际兑现。
文章说,虽然胡连会“新闻公报”与稍早江丙坤所取得共识看似架构较大,但若不能实现,皆属画饼,但此次却是首度将台湾政坛常见的一些题材,如和平协议、共同市场、国际参与权等,置于这等层级的政治会谈之中,确实亦有“投石问路”的作用。
文章指出,因此,陈水扁对此等议题的意向如何,至关紧要。至于其中有若干项目,如农产品输陆及江丙坤所谈台生、台胞权益问题,为大陆单方面即可促成,或许能早见其效。
文章说,总结“胡连会”的这三个架构可以看出:首先,两岸确实需要一个巨型架构,一方面作为中共政经转型的指针,同时亦是两岸互动的归趋。其次,两岸关系的定位论述,似宜再明朗化;若不能使现状维持稳定,则未来亦不可测。最后,应以两岸实质交流来软化政治紧张,再以缓和的政治关系添益交流,形成良性循环。
文章在最后提醒陈水扁说,“胡连会”划下句点,目光移向陈水扁将作何响应。我们的建议是:陈水扁不宜像过去那种制式反应般地立即给以过度否定及负面的评价,如果把话说得太过头、太难听,只会使此后回头的路绕得更远。连战说:“关键人物,应在关键时刻,作出关键决定。”胡连会划下句点,现在,关键人物的角色,指向了陈水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