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账未还又欠新账 六大因素延误治污———
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 淮河流域日前启动环境应急预案,以保障枯水期淮河流域群众的饮水安全。国家环保总局指出,有六大因素导致淮河污染局面长期得不到整体改观。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3月的监测数据表明,与去年同期相比,淮河水系总体水质略有下降。为避免淮河治污老账未还又欠新账,国家环保总局日前提出了破解淮河治污难题的五大举措。
据介绍,目前淮河治污工程建设滞后,难以实现目标。“十五”临近末期,但《计划》中全部完工项目仅占35%、投资仅完成41%,远不能达到《计划》确定的目标要求,许多工程治污措施落空,老账未还又欠新账。
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说,淮河水质的整体状况至今尚未根本改观,离“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有六个原因:
一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一些地方政府负责同志至今还没有切实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甚至充当违法排污企业的保护伞;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太慢,造纸、食品酿造、化工、纺织印染等一些高耗水、重污染行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占工业排污总量的70%以上;三是环保法律所赋予的执法权限有限,使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的老问题依然存在;四是水环境监管职能交叉,体制不顺,环保部门对水污染防治难以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五是污染治理市场化机制尚没有形成,治污资金严重缺乏,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正常运行率极低;六是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过高,闸坝林立,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汛前腾库时容易引发水污染事故。
潘岳指出,只有破解了淮河治污的难题,中国水污染治理才能走出一条新路。淮河治污的当务之急,一要落实领导责任制。2004年,国务院与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沿淮四省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环保总局将会同监察部对各省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的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和督办,坚决追究地方政府措施落实不力、行政不作为的领导责任。二要加大治污资金投入。按照“污染者负担”的原则,治污资金主要由污染企业负担。同时,要积极探索污染治理市场化机制,推进污染治理产业化、投资多元化和建设运营规范化,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和城镇垃圾处理场及配套设施建设。三要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今年将开展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对淮河流域的环境违法大案的查处将成为专项行动的重中之重。四要建立联合治污机制。环保部门将进一步依法强化环保统一监管职能,协调、督促有关部门推进淮河水污染防治工作。五要建立长效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淮河治污。依照“政府引导、社会化融资、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公众监督”的治污新理念,扎实推进淮河水污染防治。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