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喷”、“火爆”、“红”。
在采访省旅游局局长杨盛道之前,至少有三位导游这样描述他们的感受。而在采访之后,这样的感受更得到了有力印证:
去年,全省接待国内旅游者801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6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6%和63.8%,实现旅游总收入573亿元,同比增长65.2%,相当于全省GDP的7.2%,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接待入境旅游者45万人次,同比增长138.7%,增幅全国第一。
“毫不夸张地说,从黄金周到黄金月、黄金年,河南旅游已经进入了一个黄金周期,迎来了属于她的黄金时代。”杨盛道说。
旅游不只看景点
“旅游就是看看景点吗?不!构建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的内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旅游恰恰就位于这样一个节点上。”杨盛道说。在他看来,旅游作为一个先导产业,在实施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然会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
1984年,一部电影《少林寺》催热了登封的地方经济,现在,“一个洞富了一个乡,一座山富了一个县”的例子在我省已不鲜见。“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旅游就是抓扶贫,抓旅游就是抓环境,抓旅游就是抓开放,抓旅游就是抓就业……”杨盛道一口气说了十个“抓”字,“一句话,旅游是产业,而且只有上升到产业经济的高度,才能看到旅游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和潜力。”
让游客都能自得其乐
“我们省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不少老百姓也有钱有闲了,就要追求物质生活,就要旅游。从观光旅游到休闲旅游甚至到度假旅游,他们对旅游的热情会越来越高。我们要做的,就是为释放这股热情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和机会。”杨盛道说。
今年省旅游局将打造郑州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焦作云台山等一批世界级精品景区;打造栾川的重渡沟、开封的清明上河园等一批国家级精品景区。“特别是,今年我们将着力打造‘不让一个游客在河南受委屈’这个旅游服务品牌,为游客提供一个舒适和谐、无障碍的中原快乐之旅。”杨盛道说。
换一种眼光看历史
中国旅游界有一句名言:“中国旅游看三南,即云南、海南和河南。”“到云南看民族风情、到海南看蓝天碧水,到河南就看历史文化。”杨盛道说。
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的杨盛道对河南的厚重文化有独到的看法:“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的骄傲,这样好的资源却没有带来客源,一个核心的原因是,没有把这种历史资源打造成最具吸引力、最能吸引眼球的注意力资源。”
“必须在策划、宣传和促销水平上下功夫。”杨盛道说,“最重要的是抓住游客感兴趣的闪光点,迎合游客心理的敏感点,找出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兴奋点,在发展红色旅游和培育旅游精品上有新突破,形成系列化、系统化、品牌化的促销格局。”
拉长“娱乐”、“购物”两条短腿
据统计,游客在我省人均停留3.03天,比全国平均少0.34天。我省许多景点,游客一般都停留在观光上。“如果游客总是停留在‘到此一游’的水平上,留不住客人,就不会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也就形不成大产业。”杨盛道说。
在湖南的考察给杨盛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里的剧场都是晚上9点08分开演,就是为了与就餐的时间错开。热闹的夜生活,使长沙午夜12点还有堵车现象。”
“再也不能‘游客晚上没处去,文艺团体没饭吃’了。”杨盛道建议,可以先在郑州开发一台富有河南特色的“夜生活”节目,同时,力争在每个旅游重点市建设1至2个大型旅游商品市场。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促使游客由观光旅游到休闲度假,拉长旅游产业链条,使旅游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旅游产品的发展方向是:感悟历史、体验文化、融入自然、放松休闲、挑战自我,这也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杨盛道表示,旅游部门将致力于使河南成为文化、生态、观光和度假的理想旅游目的地,“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感受到游在中原的和谐之美。”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