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田文林 李荣 程星原
3月28日,经过近3个月激烈讨价还价,伊拉克过渡政府终于艰难诞生,这使命途多舛的伊拉克政治重建进程又朝前迈进了一步。伊拉克过渡政府诞生到底意味着什么呢?笔者试图从四个维度进行透视。
一、伊拉克新政权的“黎巴嫩特色”潜藏危机
伊拉克过渡政府明显模仿以教派政治著称的“黎巴嫩模式”:总统、总理、议长“三驾马车”分别由“库尔德爱国联盟”领导人塔拉巴尼、什叶派领导人贾法里,逊尼派议员哈桑尼担任,各部部长也基本按民族和教派比例分配。这与当初黎巴嫩马龙派任总统,逊尼派任总理,什叶派任议长的权力格局极为相似。这种组合看似合理,但因缺乏利益共识与合作传统,留下很大隐患。
首先,石油重镇基尔库克归属难定。基尔库尔石油储量丰富,约占伊拉克石油储量的15-20%,战略价值难以估量。在历史上,该地区曾主要是库尔德居住区。因此,库尔德人将基尔库克视为“库尔德人的耶路撒冷”,执意要将其纳入库尔德自治区,但这一要求遭到当地阿拉伯人和土库曼人的强烈反对。在此次组建过渡政府过程中,什叶派只是以允诺不解散库尔德民兵为交换条件,才暂时将争议搁置。但长远来看,这种“鸵鸟式”的做法很难长久,基尔库克归属问题终归要拿到桌面上讨论。而根据人权观察组织和美国难民委员会的报告,1991年海湾战争后,萨达姆在基尔库克强化了“阿拉伯化”政策,将12万库尔德和非阿拉伯人赶出基尔库克。另据“库尔德爱国联盟”一位资深官员讲,萨达姆时期曾经将60万库尔德人驱逐出基尔库克地区,因此,库尔德人一直主张这些人应与其家庭一道重返家园(估计已经有150万人)。根据协议,估计未来将有30万库尔德重返基尔库克,并参加决定该城未来归属的全民公决。而“库尔德爱国联盟”也积极予以支持,给每个家庭1000美元,并提供各种物质。而当前基尔库克地区目前40%是阿拉伯人,35%是库尔德人,因此,如果这些库尔德人最终能重返该地区,将会使库尔德人在未来决定该城归属的全民公决中取得决定性的优势。另有报道说,库尔德为维护自身利益,还暗中与以色列人联络,这必然使阿拉伯与库尔德人之间的矛盾更趋复杂。伦敦出版的《生活报》指出:“基尔库克是库尔德王冠上的明珠,也是导致伊拉克分裂的火药桶”。
其次,逊尼派失落感难以抚平。为缓解逊尼派的不满,什叶派与库尔德人组建过渡政府时尽量照顾逊尼派,但曾长期执政的逊尼派实权仍大幅“缩水”。伊拉克275名议员中只有17位是逊尼派(且3人是什叶派“伊拉克拉克团结联盟”候选人,12人与萨达姆政权有瓜葛);逊尼派获得的副总统和议长也属虚职;32个部长中逊尼派只分得6席,与当初其要求在内阁中占据16席的预期相去甚远。这种权力分配方案很难代表占全国人口20%的逊尼派。另外,什叶派和库尔德人在处理萨达姆及前复兴党问题上首鼠两端:库尔德人总统塔拉巴尼宣布拟对萨达姆进行赦免,但什叶派“伊拉克团结联盟”中的部分人极力表示反对;过渡政府在职位安排上极力拉拢失落感强烈的逊尼派,但什叶派背景的副议长沙赫里斯塔尼却又将国民议会中的12名逊尼派议员归入复兴党之列。所有这些,都进一步打击了逊尼派的参政热情。
第三,过渡政府执政基础极为脆弱。从1月底伊拉克大选完成已经近3个月了,但因三大派别之间内部权争激烈,伊拉克过渡政府迟迟不能组阁,按照规定,如果总理贾法里在5月7日之前不能完成组阁,他将面临自动下台的危险。因此,3月28日确立的新内阁实际是种种压力之下匆促出台的,石油、国防等5个重要部长职位究竟会花落谁家仍是谜团。这表明伊拉克各派间矛盾至今仍未摆平,从这一意义上说,伊拉克新内阁仍是个“早产儿”,在它的各项生理机能发育完全之前,就不得不被催生出来。
目前,伊拉克各派力量拥兵自重,相互提防。库尔德人保留着10万独立的准军事民兵;“伊拉克伊斯兰革命最高委员会”保留着“巴德尔旅”;达瓦党也拥有自己的民兵。政治体制外的逊尼派手中也有成千上万武装。这些军事武装均不服从中央政府指挥。一旦伊拉克政坛出现风吹草动,很容易引发教派冲突乃至内战。近日,伊拉克频繁发生针对什叶派的爆炸、绑架事件;在库尔德南部地区,有逊尼派扬言要“先杀库尔德人,然后杀美国人”。一些迹象表明,伊拉克教派矛盾已开始向民间蔓延。黎巴嫩“教派分权制”曾使黎陷入持续15内战,伊拉克即使不重蹈覆辙,但其政治结构也变得十分脆弱。
二、经济重建条件日趋成熟
由于战争破坏和战后动荡,伊拉克百废待兴,经济亟待恢复。据世界银行估计,过去20年来,伊民众生活水平下降幅度超过60%。伊拉克已沦为与海地、塞内加尔一样的穷国。目前,伊基础设施只能满足2600万人口中1600-1800万需要,电力每天只能满足8.5小时甚至更少,汽车加油需要排队、60%民众靠政府发放食物度日,失业率高达30-40%。伊拉克新政权建立后,要想取得广泛支持,必须设法在经济重建方面有所作为。当前伊拉克已出现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首先,经济恢复加速。2004年伊拉克GDP同比增长60.2%,第纳尔增值27%,据估计,2005年伊拉克经济增长有望超过17%。恢复势头强劲。目前,伊拉克的原油日产量已达280万桶,基本恢复到伊拉克战前水平。预计到2005年底原油日产量将达290万桶,2006年中期350万桶。即将上任的世界银行行长沃尔福威茨认为,在未来两三年,伊石油产值能可达500-1000亿美元。
其次,外部援助力度增大。2004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伊拉克签署总额为4.36亿美国元的协议。美当初为伊拉克拨款187亿美元,其中仍有146亿可用。今年1月底,欧盟在已提供3亿多欧元基础上,准备再增加2亿欧元重建资金。3月,挪威也决定斥资2700万挪威克朗(约合443万美国元)帮伊拉克恢复石油生产。伊拉克周边国家也准备在4月27日举行外长会议,讨论伊拉克重建事宜。因此,随着政治大厦搭建完成后,启动经济“装修”工程顺理成章。一旦伊拉克安全局势趋缓,其经济重建将明显加快。
三、伊拉克政坛巨变催生中东政治新生态
首先,伊拉克什叶派崛起刺激中东什叶派权力欲。阿拉伯国家基本由逊尼派主政,但沙特、巴林、也门等海湾国家有数量不等的什叶派,他们长期受压,十分渴望变革。伊拉克什叶派崛起极大刺激了他们的权力欲。3月26日,在获悉贾法里出任伊拉克新总理不久后,8万名什叶派举行示威游行,示威者高举着伊拉克最高宗教领袖希斯塔尼和伊朗最高宗教领袖哈梅内伊的头像,要求巴林政府制定新宪法,给予他们更多权利,当中包括通过选举产生新总理,而不是由国王任命。而巴林的什叶派因经济落后,政治上无权,也十分渴望变革。萨达姆政权的瓦解和伊拉克什叶派的崛起,使当地什叶派大受鼓舞。2004年,在看到伊拉克什叶派登上权力宝座之后,他们发动叛乱企图推翻总统萨利赫的统治,结果遭到当局严厉镇压。在2003年4月巴格达沦陷几天后,沙特什叶派最高领导人哈桑•萨法尔便现身电视台,要求停止对沙特什叶派的不公平对待。2003年4月底,什叶派向沙特王储阿卜杜拉请愿,要求获得政治和宗教自由;增加在政府中的代表名额;获得建立自己的法庭;出版自己的书籍的权利;取消对他们举行宗教仪式的禁令;成立专门部门关注什叶派的宗教问题等。因此,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去年12月在接见美国记者时就说:“从黎巴嫩到伊拉克的什叶派‘新月’对于整个地区是不稳定因素。”最近,阿卜杜拉再次表示了对伊拉克未来政治发展的疑虑。
其次,周围国家面临如何处理库尔德人壮大的新课题。叙利亚、伊拉克朗、土耳其境内均有大量库尔德人,且长期为库尔德人独立问题所困。目前,库尔德人是伊战和战后民主化进程的最大受益者,他们人口仅占20%,却获得26%的议席,影响巨大;在临时宪法中,原则上规定了库尔德享有“否决权”,有3个省的多数就可以否决宪法,以有效保障库尔德维护自身利益。完全可以保障其利益实现。目前,伊拉克库尔德人有枪(10万库尔德人民兵)有人(塔拉巴尼当总统),其独立野心和条件进一步成熟。最近一项非官方调查表明,98%伊拉克拉克库尔德人赞成独立。目前,在库族聚居的苏莱马尼亚和埃尔比勒集市上,仍可买到“库尔德斯坦”地图,该地区标示,其领土从伊朗一直延伸至地中海,包括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的部分地区。因此,伊拉克库尔德的一举一动,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周围邻国均担心这一苗头将诱发该地区库尔德人独立运动。2月下旬,获悉塔拉巴尼即将担任过渡政府总统,土耳其便马上派代表团打探其政治底牌;塔拉巴尼上任后,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明确表态,不希望伊拉克新政府将基尔库克单独划归库尔德人,担忧之情溢于言表。
四、美国将加大对中东的民主改造力度
首先,美国需进一步夯实伊拉克民主基础。9•11以来,美国“中东改造战略”轮廓日渐清晰,并最终于2004年2月定型为“大中东计划”。布什连任后,更是把推广民主奉为圭臬。而伊拉克作为实施民主化战略的突破口,在该地区起着重要示范作用。因此,为塑造一个完美的“民主”样板,美国不惜血本,不断加大对伊拉克投入。2005年1月初,美国拟在第一季度提供184亿美元,用于伊拉克救援与重建基金,2月中旬,布什正式要求国会为在伊拉克拉克和阿富汗行动拨款819亿美国元,4月12日和13日,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和副国务卿佐立克接踵访伊拉克,并对其民主进程发号施令。最近几天,美国副总统切尼和国务卿赖斯也接连对伊领导人施压,要求尽快组建新政府。由于今后伊拉克还将面临制宪、宪法公决、正式选举等一系列难题,因此美国今后在伊拉克经营力度仍会加大。据一位美国经济学家估计,按照目前石油消费和生产水平。美国石油只能共10年,相比之下,伊朗是53年,沙特55年,阿联酋75年,科威特116年,而伊拉克可供526年。换言之,即使仅从控制油田的角度考虑,美国也不会轻易放弃伊拉克。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访问伊拉克时明确说,美国没有“退出战略”,只有“胜利战略”,言下之意,美国并无从伊拉克撤军的打算。据悉,美国已经在伊拉克修建了14个军事基地,显然已经做好了长期经营伊拉克的准备。
其次,美国可能借机推动中东民主。美国国务卿赖斯曾表示,中东民主化直接关系到美国国家的安全。随着“颜色革命”在全球频频得手,美国在中东进行“民主改造”决心更大。1月底伊拉克“紫色革命”(因投票后手指染成紫色得名)成功后,阿拉伯世界随即出现了所谓的“阿拉伯之春”:沙特地方选举、黎巴嫩“雪松革命”、埃及同意多党总统选举等。而在伊拉克新政府建立前,布什便明确表示,希望伊拉克成为中东地区“积极的榜样”,并通过“榜样和激励”来改变中东。因此,伊拉克过渡政府诞生后,美国总统布什以及国务卿赖斯周四都发表书面声明,对其猛夸一通,称这是伊拉克民主进程的又一成功。因此,美国今后可能 “乘热打铁”,在中东掀起新一轮民主改革潮。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