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 广东的科技综合实力在全国名列第三,但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攻关能力较为薄弱,成为科技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待解决的瓶颈问题。日前,本报独家了解到,根据去年《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省科技厅进行了科技体制的一大创新,即集中精锐的队伍和优厚的财力,在全国率先建设省级的公共实验室,首期投入资金2400万元。第一批8个实验室的建设和研究,都已经在上月底之前启动,从事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这些实验室采用全新的运行机制,固定人员不超过编制的四成,并从省内外聘请12位院士。这些举措将提升我省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支撑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强大社会依托。
攻关目标顾近又望远
据了解,省科技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去年底就这一重大项目进行立项,确定了第一批公共实验室的方向分别为:农产品加工、动物育种与营养、微生物应用新技术、环境科学与技术、农业机械、金属材料、日用电器、食品工业等八大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以上领域主要以农业、食品、环境为中心,既结合了我省中长期发展规划,又是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这些公益性的公共实验室,具有资源共享的特点,即所研究的课题可为全社会服务,因此吸引了全国有关领域的专家。如“环境科学与技术”方向由中科院院士傅家谟领衔,已经启动的子项目有土壤污染的控制和修复技术、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珠江咸潮预报技术等,都直接关系到我省发展近期和中长期的问题。这些课题主要由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和广州地理研究所联合承担;而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与生物研究所特地进行了合并,集中资源打大仗,解决我省农产品深加工的难题。
采用全新的运行机制
这批在我国首次出现的公共实验室,其核心就是开放共享,采用全新的开放运行机制。虽然实验室是依托实力强的科研院所,但其人员结构的特色是少固定、大流动,养“将”不养“兵”。具体来说,就是先定方向后定人员,固定人员不超过核定编制的40%,来自所依托科研院所的委员不超过40%,还有中青年学术委员不少于40%;每个实验室要有两成的经费作为开放基金,以设立开放课题研究的项目进行对外招标。这将有利于引进、培养国内一流人才,建成一支结构合理、高水平的科研团队。
如“动物育种与营养”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有两位外省的院士和两位美国的博士加入,另外20%的研究人员是来自全国多所大学的在读博士研究生,成为国内外顶尖专家与青年学者互动的平台。有的实验室则邀请了企业的技术骨干,使研究更贴近实际工作。
省科技厅拟对省公共实验室重点扶持建设的期限定为3年,对每一个投入的资金约1000多万元,而所依托单位也要按1∶1的比例投入配套资金。因此,第一批的8个实验室总共将投入约2亿元。我省计划在5年内建成15家这类公共实验室。
记者/林亚茗 通讯员/刘庆茂 林晓涌 实习生/朱山花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公共实验室”,共找到
58170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