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厦门5月8日电(记者周正平李凯杜斌)在厦门市五老峰北麓山脚,参天古榕簇拥着一片白色花岗岩建筑群,那就是中国第一座由华侨集资兴建、目前规模最大、系统展示华侨华人历史的博物馆——华侨博物院。
经过2年多的修葺扩建、重新布展,华侨博物院于今年年初重新对外开放。日前,在华侨博物院展览部颜如璇副主任的引导下,记者有幸先睹了华侨博物院的新貌。
华侨博物馆和毗邻的厦门大学一样,都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倡办的。是以华侨华人历史为主题,集文物收藏、陈列展览、学术研究为一体的文化机构,自1959年5月建成开放至今已有46年的历史。
20世纪50年代初,陈嘉庚先生到祖国各地视察,同时参观了许多博物馆,因而感到“博物馆关系社会教育颇巨”,萌生了集资兴办一座专门展现华侨历史的博物馆的想法。1956年,陈嘉庚先生带头捐款10万元,并动员海外华侨踊跃捐资,在一年多时间里,就筹集了全部建院资金,共37.05万元人民币。
此后,陈老先生对华侨博物院的筹建过程,大到总体规划、建筑风格,细到选材用料、规格尺度,甚至陈列橱柜的样式,都亲自指导过问督办,还多次亲往北京等地征集收购文物和动物标本,并致函南洋华侨社团征集华侨史文物。华侨博物院现有文物及自然标本等藏品绝大部分是陈老先生当年呕心沥血搜集所得。他选定的古代文物以陶瓷器、字画、青铜器、钱币、雕刻品为主,有不少稀世珍宝珍品,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就有9件,此外,尚有200多件省级文物。
40多年来,华侨博物院共接待海内外观众160万人次,成为联系海外侨胞与祖籍国的重要纽带,也是华人华侨缅怀先辈海外创业史、寄托思乡情感的地方。颜如璇告诉记者,许多老华侨带着子孙后代回到故土,都要把孩子们带到博物院,告诫他们牢记先辈海外创业所经历的苦难,叮嘱他们不要忘记故土。
1994年开始,厦门市政府拨款400万元,陈嘉庚基金会也从陈嘉庚在集友银行的股份分红中出款数千万元,对华侨博物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
迄今为止,华侨博物院建筑面积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了一倍多,达到9000多平方米,现有文物及自然标本等藏品6000多件。
华侨博物院在陈嘉庚基金会资金支持下,致力于反映侨史研究新成果,在侨史文物资料征集、侨乡调查、侨史研究、侨史展览等方面,成绩卓著,拥有丰富的资料、照片、文物和实物,已成为海内外研究华人华侨历史的中心。
目前,华侨博物院已和东南亚、日本、匈牙利、美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研究学术机构,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关系。
颜如璇介绍,重新对外开放的华侨博物院,把华侨史研究的新成果体现在展览中,拓宽了侨乡和侨居国介绍的范围,时间跨度也扩大到20世纪末,共展出300多幅历史图片和200多件文物实物,展出内容和方式和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
据悉,华侨博物院建院以来,展览主题发生过几次调整。建院初期,以“华侨简史”作为展示主题,主要介绍的是华侨移居海外的苦难史;1994年——2002年期间,以“华侨历史陈列”作为展示主题,开始有了华侨对驻在国的贡献的介绍。而目前的展览主题为“华人华侨”,和过去相比增加了华人的内容,突破了原有的华侨历史的局限;客观地反映了华侨华人出国的历史及其原因和特征,反映了华侨华人社会的形成和特征,以及华人华侨在经济、文化、政治上融合于驻在国和地区的发展历程;并重点介绍了华侨华人为驻在国和祖籍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繁荣创下的不朽业绩。此外,展示还增加了港澳台华侨华人的内容,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出国留学人员形成新华侨华人群体的情况。
颜如璇认为,展示内容的调整,表明华侨博物院展示华侨华人历史力求更加全面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