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欧洲胜利日的到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陆续展开。昨天,上海世界史学会、上海国际关系学会与本报联合举办了专家座谈会,就这场战争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
战争改变国际格局
潘光:二战的毁灭性是不言而喻的。二战打垮了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强国,削弱了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广泛传播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高涨,导致了战后持续四十多年的雅尔塔体系和美苏两极格局,至今仍对国际关系产生着影响。
金重远: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二战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战后的西方世界,除美国之外,到处都是一片废墟、满目疮痍。更有不少人甚至预言西方将会灭亡。面对空前严峻的形势,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进行内部变革。此外,西方国家还力图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即通过加快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联合,从而消降或至少缓和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两大战场相互影响
余建华:二战以欧亚大陆为主战场,自然也在亚欧关系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亚欧人民在反法西斯战场上同仇敌忾、并肩作战,东亚这头的中国抗日战争与亚欧大陆另一端欧洲的反法西斯斗争和反战运动密切关联。更需指出的是,二战强烈冲击和削弱了西欧列强在亚洲殖民体系中的地位。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对其亚洲殖民地的控制,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成为欧洲殖民体系崩溃、亚洲民族新生的历史催化剂,使亚欧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李巨廉:在欧洲战场上,苏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牺牲,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其中第一个大贡献就是通过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希特勒的“闪击战”。东线战场消耗了德军大量兵力,而战争后期苏军展开战略反攻,一路打到柏林,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李秀石:中国在亚洲战场上的地位正如苏联在欧洲战场上一样,不仅是最主要的交战国,同时还是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战斗时间最长、军民牺牲最大、贡献最大的主要国家。八年抗战中,中国抗击和牵制了日本陆军总兵力三分之二以上,使得日本企图北进同德国夹击苏联的图谋未能得逞,也使得日军不能轻易南下,减轻了美、英等国的压力。
寻找通向和平之路
郑寅达:反思二战,我们可以深切地认识到联合的重要性。在二次大战爆发的诸种因素中,反法西斯国家未能及时地实现联合是其中之一。西方大国之间,以及它们和苏联之间的互不信任甚至相互敌视,让德国占了很大的便宜,横扫了大半个欧洲。此后,反法西斯大国面对生死存亡的危机,才幡然醒悟,逐步走上了联合抗敌的正路,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从此,世界反法西斯形势才一路好转。
陈志敏:二战之后,各国牢记了“联合”的教训,在全球和区域一级都发展建立了各种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和欧洲联盟;同时,各国之间的经济依赖程度也日益加深。这一新的历史现象促使人类去关注合作的共同利益,而不是对抗的冲突利益。二战虽未能终结所有的战争,但至少在二战之后,主要大国之间的正面和直接战争已经不再出现。二战的惨痛经历时刻提醒我们不能重复大国战争的覆辙。
叶江:法西斯将民族主义引向极端,从而引发二战。战后随着法西斯主义的灭亡,一些西方自由主义学者曾经乐观地预测民族主义也将逐渐走向式微,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我们纪念这场战争时,对民族主义走向极端后的负面作用应该引起关注。
潘光、金重远、李巨廉、郭隆隆、胡礼忠、叶江、余伟明、舒运国、郑寅达、陈志敏、余建华、李秀石、沈志华、金应忠、汪舒明等参加了座谈。
本报记者 葛小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