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圣彼得堡5月9日电
5月9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飞抵莫斯科参加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这天,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跳动着相同的脉搏———牺牲、胜利!牺牲、胜利!
彼得堡———彼得格勒———列宁格勒———圣彼得堡,是同一个城市的不同时期的名称。作为俄罗斯近代历史转折的重要标志,彼得堡在200多年时间里一直是俄罗斯帝国的首都。爆发“十月革命”后的列宁格勒堪称苏俄的第二首都,是与莫斯科并列的俄罗斯另一文化中心、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按照希特勒“巴巴罗萨”的狂妄计划,列宁格勒是要在1941年6月22日入侵苏联之后一个月先于莫斯科攻占的目标。从1941年9月开始,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和芬兰军队抵近列宁格勒,完成了包围。保卫列宁格勒的战役持续了900天直到1944年1月。在3个严寒的冬季,苏联军民不惜代价依靠拉多加湖上的战时冰上公路维持对列宁格勒的支援。围困期间,列宁格勒军民虽因冻饿致死64万多人,被德军空袭和炮击致死2.1万人。但列宁格勒军民根本没有屈服,而是以罕见的意志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沿海大都市胜利挫败法西斯军队进攻的奇迹。英国《旗帜晚报》曾这样称颂列宁格勒保卫战:“列宁格勒的抵抗是人类在经受不可思议的考验中取得辉煌胜利的一个榜样。在世界历史上也许再也不能找到某种类似列宁格勒的抵抗。”
60年来,5月9日已经成为俄罗斯全民最喜庆的节日,也是法定的最重要的节日。一个多月以前,胜利日60周年的标语广告就已布满俄罗斯城乡。在圣彼得堡,驻军和市民冲洗了街头的春泥残雪,打扫修饰各处纪念遗址。与列宁格勒保卫战有关的所有纪念碑前开始堆放鲜花。在围困时期居民凿冰打水的地方,在当年贴有防空戒严标牌的街区,都放有沉默的花束在纪念着历史。电视台持续播放有苏联红军老兵到场的各种专场纪念演出。移居国外的老兵相约回到圣彼得堡,组织纪念游行。
胜利日到了。这天,涌向圣彼得堡各广场、纪念碑、墓地的各色人等,不论职业、不论贫富,都没有差别,只剩下一个共同特征———列宁格勒人。围困时期,列宁格勒就是没有差别的城市,全民只剩下同一个意志、同一个声音———抵抗到最后一刻。人们冒着霏霏细雨,参加一个又一个纪念仪式。圣彼得堡胜利广场矗立着士兵和工人并立的“1941-1945”纪念碑,一群群军人和市民陆续在纪念碑前放下花圈,向围困时期的牺牲者致敬。这种仪式延续了60年,今年来的老兵有些只能坐轮椅到场。男女老兵们在安魂曲声中相互搀扶着缓步前行。人们显然希望列宁格勒保卫战的信息代代相传,所以到处可以看到几代同来的家庭,可以看到成人肩上驮着孩子,可以看到在佩满勋章的耄耋老人的游行方阵后面跟着年轻的军校学员方阵。
在比斯卡洛夫斯基公墓的自发纪念已经持续了好几天。这里安葬着47万围困时期的无名牺牲者。47万人,在成片的长方形巨大墓冢中,也是相当密集的。每个墓冢前的方碑只刻着年代,没有刻姓名。方碑前除了鲜花,还有小毛绒玩具、圣诞彩蛋和剥开的巧克力,喻世着墓冢里不但葬有男人女人,还有孩子。胜利日这天的雨丝变成了潇潇雨滴,成千上万的人无声地走动,花岗岩墓墙只有雨伞的沙沙声和年轻母亲领着孩子朗读铭文的声音:“这里长眠着列宁格勒人,男人、女人和孩子,旁边还长眠着列宁格勒的守卫者……”
88岁的尼古拉耶夫·弗拉基米尔·弗得洛维奇牵着4岁的重孙。老人两襟挂满勋章,小重孙长着小鹿一样安静温柔的眼睛。他们看起来是千百对重祖孙中极普通的一对。尼古拉耶夫告诉记者,他1942年从列宁格勒参军,从顿河战役打到解放乌克兰,两次负伤。又随部队一路打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在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度过了第一个5月9日胜利日。当年胜利日同一天,部队接到了进入中国东北打击日本侵略军的命令。尼古拉耶夫随部队穿越蒙古草原,直驱哈尔滨、长春、沈阳,在大连才结束他的战斗生涯。他和万千老兵一样,戴着普通便帽,把胜利者的自豪和对战友的追忆藏在平和的话语中。
俄罗斯记住历史的形式比中国多得多。但毕竟,后人仍只能仅仅从形式和语义中理解战争苦难,比不上老一辈的亲身经历。当节日焰火从彼得保罗要塞腾空而起,照亮涅瓦河的时候,尼古拉耶夫老人听到《鹤翔》这支歌。歌词说:“我常想,从大地飞起的鹤群就是那些牺牲的战士。鹤群中有一个小空当,也许,那就是我的位置。”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圣彼得堡”,共找到
422049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