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高原,两枚墨绿色导弹挟雷裹电刺向蓝天。片刻,靶区传来捷报:全部准确命中目标,并打出二炮历史上的最佳精度。
这就是今年初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授予“导弹发射先锋营”荣誉称号的第二炮兵某旅发射一营发射某新型导弹的情景。
速成“发射路”
天安门前。国庆50周年大阅兵正在进行。
战略导弹方阵,令万众瞩目。谁能料到,这个扬军威、振国威的“压轴巨阵”,领头雁竟是一支组建不久的新型战略导弹部队。
那年,一道命令,这支部队诞生。上级指示:装备到位后要尽快形成发射能力。而摆在他们面前的,除几间破旧土坯房外,一无所有。
面对一无教材、二无装备、三缺人才的现实,作为新型导弹旅的“种子”营队,一营党委“一班人”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与挑战。
速成发射之路在哪里?营队安顿下来的当晚,简易的会议室里,气氛却十分热烈。当曙光透进军营的时候,“速成”之路终于亮堂起来:超前介入、跟踪技术、培养人才。
营党委首选孙金明等9名技术骨干,分赴装备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在跟踪装备研制和生产中取经。新型导弹科技含量更高、结构更为复杂。他们白天观察学习,晚上消化整理,常常通宵达旦,硬是靠挤时间收集整理出150多万字的有关装备资料和数据,并用几个月时间编写出《发射系统原理》等80多万字的训练教材,后被批准作为我军新型战略导弹训练和教学规范化教材。
随即,营队集中技术尖子联合攻关,制作出一套模拟“装备”。就靠这,全营官兵分秒必争地苦练操作本领。半年间,一套套新型导弹发射班子迅速成长。
这年秋天,一营官兵奉命奔赴西部高原,执行某新型导弹发射任务。全营90%%的官兵虽首次与实装接触,却个个操作娴熟,全部准确命中目标,还打出二炮历史最佳精度。
铸就“全天候”
发射一营迅速在二炮部队“走红”。就在此时,一次“天公变脸”的演练,让他们骤然冷静。
翌年七月。一营的一套发射单元奉命挺进峡谷,实施模拟发射。行进途中,艳阳高照的天空,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奔袭速度顿时减缓。
到达阵地,实施发射。黄豆般大的雨珠砸落在官兵的脸上、手上,操作明显不如以往,虽完成了演练任务,但大大超出了预定的发射时间。
这深深触动了全营官兵直面未来战争的神经:形成发射能力不等于完全具备作战能力。平时训练是否离战时要求太远?
而在复杂环境中训练,会带来风险:战略导弹造价昂贵,训练中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大祸。
是消极保安全,还是要实打实的战斗力?营党委“一班人”在争辩中形成共识:平时求“保险”,战时就“危险”,训练必须全方位向实战逼近,铸就“全天候”作战利剑。
一营在全旅率先将装备维护由“静态保养”改为“动态拉练”,专挑复杂地域和恶劣天候进行长途奔袭;有意加大夜间机动演练次数,先后20多次将营队引进山体滑坡、道路阻断的死胡同,设置遭敌空袭、核袭等突发情况300多种,逼官兵在危局、险局中掌握制胜真功,全天候作战能力显著提高。
闻令“过硬兵”
一营官兵过硬作风哪里来:
每天,坚持100个俯卧撑、100个引体向上、200米蛙跳,无特殊情况必须完成;每周,穿着密不透气、笨拙厚重的生化武器防护服,戴着防毒面具,完成20小时专业操作训练;每年,三九天在河沟冰滩练战术,三伏天,顶烈日在火辣辣的水泥地上站军姿、踢正步。
盛夏,某靶场。气温超过摄氏40度,地表温度达摄氏50多度。几个小时过去,装备车被灼烤得飘散出阵阵难闻的气味。官兵的嘴唇干裂了,鼻孔出血了,但大家仍准确地完成着每一个动作。
寒冬,低温试验在山涧风口开始。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冻得脸色铁青、眉毛上结冰的官兵,一丝不苟地进行操作。
整整8个月,一营官兵完成了新型导弹高温、低温、大风、淋雨、公路颠簸等6大极限试验任务,获得数万个宝贵的数据,为新型导弹快速定型列装立下汗马功劳。
人才“孵化器”
一营人才档案令人惊羡:全营干部都是优秀“四会”教练员,军政兼通、指技合一;士官都懂二到三个专业,会三至五个岗位操作;一二年度兵100%%精通本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有人说,一营的兵随便拉出一个,都让你刮目相看。
先看战士何贤达。
这是一次事关某型导弹定型生产的重大发射任务。突然,一辆发射车的电流表出现剧烈震颤,操作被迫终止,更换后仍未恢复正常。这时,操作号手何贤达走上前台,他果断指出问题出在一块电源板上,更换后果然故障消失。
再瞧干部谭友文。
某高原。一营奉命执行某新型导弹发射任务。临发射前10分钟,谭友文觉察到导弹某部件发出稍有异常的气流声。有人认为属正常排气,并无大碍。可谭友文坚持认为有隐患,不能继续操作。现场决策者最终决定延迟发射,开仓检查。果然,某传感器下一个气垫损坏,若不更换,后果不堪设想。
一营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导弹通”,26人被上级树为训练标兵,7人跻身入选条件苛刻的该旅“第二炮兵三级人才库”,为兄弟单位输送各类技术骨干329名,所在旅80%%以上的发射营长是从一营走出。
一营何以人才济济?这得益于几茬营领导对人才问题的认识;得益于他们建立健全包括素质升级、责任帮带等在内的《人才培养和考评机制》;建立起设施齐全、门类齐备的资料室、微机房、技术革新中心;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官兵学历升级、技术创新;将个人专业素质与入党提干、立功受奖等紧密挂钩。
人才培养体系催生科研成果。发射车定位成功率低是困扰训练发射的一大瓶颈。营长申竣丕、士官叶剑华等联合攻关,先后研制出两车快速定位系统等三项成果,使发射车一次定位成功率提高了80%%,大大缩短了导弹发射准备时间。类似革新成果还有30余项。
一营,因跨越而领先:创造了某型导弹部队组建时间最短、发射导弹最多、命中精度最高等多项纪录;连续3年被第二炮兵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4次荣立集体三等功50多名官兵荣立二、三等功;所属连队全部跨入先进行列,发射一连被第二炮兵授予“科技练兵模范连”荣誉称号。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二炮”,共找到
51955
个相关网页.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导弹”,共找到
5391561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