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柏林5月9日电专访:二战的教训将永存于德国人的良心——访德国前总理施密特
新华社记者袁炳忠 戎昌海
“我对这场战争充满了可怕的记忆,我这一生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能当这么长时间的兵。”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在他的办公室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虽然已是86岁高龄,但他仍然精神矍铄,与记者聊起来声如洪钟,滔滔不绝。然而,当谈起在二战中的经历时,沧桑世事让他的声调变得低沉起来。
施密特14岁那年,希特勒上台。父母告诉他要永远保守全家一个“危险的秘密”:他的祖父是个犹太人。1937年正是希特勒疯狂扩军备战的一年,年仅19岁的施密特被迫应征入伍。从此他开始了长达8年飘忽不定、担惊受怕、风餐露宿的军旅生涯。1941年,他参加了德军入侵苏联的战役。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德军在前线不断受挫,节节败退,最终一败涂地,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德国于1945年5月8日宣布投降。
“在德军攻打苏联势头正猛时,我和部队中的不少好友就已经看到了德国的未来。我们那时就预言,德国要失败,希特勒要灭亡。”施密特回忆说。“我和我的战友们每天都在盼望着战争早一天结束。”
但他没有等到战争真正结束的那一天便退出了战场。1945年4月,施密特被英军俘虏,而后被送往英国设在比利时的战俘营。
施密特告诉记者:“1945年的5月8日意味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胜利,对德国来说则意味着纳粹统治的终结。但那一天我什么也不知道,我在战俘营里与外界完全隔绝。那时,除了下顿能吃点什么,喝点什么,我们什么也不想。”
当被问起德国应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吸取哪些教训时,施密特说,德国已经从这次战争中吸取了很多教训,一个最重要的教训就是纳粹在欧洲屠杀了600万犹太人,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种族大屠杀,一种永远不可饶恕的犯罪行为,“我们必须保证这样的罪行永远不再发生”。
此外,德国在内政和外交政策方面需要一个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不能不受约束。施密特认为,这一教训也是德国人在战后逐渐总结出来的。1950年,法国提出与联邦德国建立煤钢联营,后来这个组织逐渐扩大发展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今天的欧洲联盟。通过欧洲的一体化建设,德国受到了有效的制约。
“已经吸取的这些教训应该永远保留在德国人民和整个国家的良心之中。”施密特一边坚定地说着,一边用右手敲击着桌面。
施密特从战俘营回到德国后不久便步入政坛。他1969年开始担任联邦德国国防部长,1974年当选联邦德国第5任总理。施密特1975年访问中国,成为第一位访华的联邦德国总理。1986年退出政坛后,他仍然关注国际大事,研究国际形势。
谈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施密特说,战争及其结局改变了世界的秩序。“但改变世界秩序的不仅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他许多因素也起到了很大作用。比如,中国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美国、法国、英国和比利时等国在海外的殖民地纷纷独立。”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世界殖民统治的衰败。(完)(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