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南充日报讯
张晓东
“跳来东方迎太阳,今年又收万吨粮……”伴随着锵锵的川剧锣鼓,6名胖胖墩墩的大头娃娃,带着竹马,踩着高跷,扬起竹鞭,欢快地唱着。跳着,这些早已在人们记忆中消失的竹马牛灯如今在阆中市民俗会馆重新登台亮相。
阆中牛灯是明清以来流传于阆中的民间歌舞,其唱腔质朴流畅,婉转悠扬,颇有地方民歌风味。它由四人表演,二人扮作牛,操作牛灯;牛灯是用竹扎成牛头,用麻布作牛身,青麻作牛尾;人物为农夫、铲包子和腊二姐,围绕有关牛的常识进行表演。通过铲包子滑稽的行动、憨厚的人物性格、幽默的言谈,和饰牛者模拟的牛吃草、回嚼、打滚、洗澡、耕作,以及对主人的温顺,对人的恐慌和对命运的反抗,充分展现了山乡农民所熟悉的生活画面。它以说唱为主,除几段固定的唱词外,多即兴编词,舞蹈简单,固定程式不多,服饰、道具简朴,为群众喜闻乐见。
阆中竹马是清初流行于阆中城乡的民间歌舞。它用方言演唱,说唱结合,语言通俗,诙谐风趣。其曲调质朴明快,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且表演形式简单,灵活多样,为群众所喜爱。竹马由3男2女表演:1人手执令旗(夜间则提灯)扮引马人,3人各骑上红、白、黑竹编纸糊马,扮老爷、夫人和丫头,马后1人执鞭扮马夫。表演时原地走步、跑步或变换队形。
竹马牛灯是川北灯戏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题材大多反映农民田间劳作、喜庆丰收、祭祀天地祈求风调雨顺。阆中白溪乡杜家山是竹马的发源地,古时候,每当丰收时节,人们就编起竹马系在腰间,拿着鞭子四处奔跑,以示庆贺。
如今,阆中市通过市场运作,高质量包装高跷竹马、太平牛灯,竹马在保留古风古韵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都市气息,在表演上融入了灯光,音乐,在动作上加上了武术、高跷等高难动作,以增加看点,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游客。五一黄金周期间,阆中精心排演的竹马牛灯隆重登场,使游客既可看,又可听,还可参与到演出中去,真是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