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做的是我应该做的,只要耳农富裕了,我就高兴!”什邡市湔底镇龙泉村村主任、省劳动模范刘刚华在接受采访时平静地说。
刘刚华今年33岁,2001年担任湔底镇食用菌协会理事长时,恰逢湔底的黄背木耳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村民渴求掌握木耳种植技术。为了不能耽误村上和协会的工作,刘刚华只好利用休息时间与协会有关人员前往耳农家中指导技术,后来为方便村民,他将自己多年来种植木耳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写在纸上,做成宣传资料发给大家。
为了调整食用菌产品结构,刘刚华组织会员从外地引进滑菇试种。由于对新品种的生长条件掌握不够,越夏时出现问题,十余万元的损失由几户会员分别承担,其“风险自己找,甜头群众尝”的做法受到了耳农们的普遍好评。为寻找到适应湔底生态环境的食用菌品种,他所负责的协会从外地先后引进20余个食用菌品种,确定五户会员为食用菌生产示范户,在示范户试验成功的基础上,选择280户会员为种植示范户,从中筛选出适合湔底种植的新品种。菌袋灭菌是食用菌生产的重要环节,老式的蒸灶容量小、能耗高,且操作不方便,劳动强度大。刘刚华组织会员进行钢板灶、蒸气灶等灭菌新方法试验并取得成功,每万袋节约投入300多元。
许多耳农都清楚记得,2001年自己第一次种植食用菌就卖了个好价钱,除了借助市场行情的东风外,最主要的是得益于木耳营销大户的帮助。此前由于对营销工作不够重视,大部分农户信息闭塞,小农意识较强,相互之间不说真话,有时为急于卖出自己的产品竟然相互杀价,许多耳农吃了不少亏。为此,刘刚华下定决心要培养一批营销大户,同时他自己也开始涉足营销工作。如今协会已发展了35户营销大户,解决了木耳销售难题。
耳农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采购原辅材料。分散的千家万户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小批量零购与大批量批发,客观上存在着较大的价格差异,若能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在原辅材料的采购上整体进入市场,就可降低生产成本。刘刚华带领协会一班人出面与产地联系,批量组织运回供应给耳农,使耳农购买原辅材料的成本大幅下降。
在刘刚华和协会的努力下,湔底镇的食用菌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2004年,全镇种植黄背木耳1亿袋,创产值1.8亿元,纯收入1亿元。仅此,全镇农村人口人均纯收入达6000余元。同时,协会的凝聚力得到增强,到目前为止,全镇已发展会员1742户,联系会员2840户。
文/图本报记者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