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都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激励和挟裹。
为着这个缘故,我们关注的目光不能不再度投向彭阳,瞩目那片被理想点亮的乡村。
一夜闻名天下知
与一些地区的先机占尽相比,彭阳县算得上一穷二白。
她所在的宁夏南部山区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
她21年前建县之初,农民能攥到手里的只有73元的纯收入。
“宁肯苦干,不愿苦熬。”彭阳人用智慧、激情和实干开辟着崭新的生活。
今天,这个固原山区成立最晚的小县已经率先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
2002、2003年连续两年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评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100个县之一。
尽管没有太多的张扬和声势,彭阳依然赢得了由衷喝彩。
2003年12月9日,《宁夏彭阳提出农村党建工作要做到“四个新”》一文,在《党建要报》第42期刊登,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的肯定。
受中组部、中央政研室的委托,2004年2月6日,中央党建领导小组秘书组一行三人对彭阳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暗访,惊喜地发现:在这里,党员不是普通的个体,而是代表了一种舍心舍命引领群众过上好日子的不断追求;党建更不是单纯的体系建设,竟然撬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滚滚巨轮。
随后,调研组又对所有乡镇逐一明查。
5月18日,此次调研形成的调查报告摘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在《人民日报》上刊出。
“思想政治建设要有新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要有新进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有新突破,党的作风建设要有新加强。”彭阳因创造了农村党建工作的“四个新”经验并取得实效而声名远扬。
还是苦干
有生活的地方就会有矛盾,干工作当然免不了碰撞和纠缠。
彭阳人对自己的干部也有不满,比如针对他们之间的“官情”,就曾多次提意见。
这一点,彭阳县县委书记胡瑞峰体会颇深。
几年前他调来不久,发现工资被扣掉10块钱,工资条上标注着扣除事由,原来本月某同事结婚。
这个习惯由来已久,逢上谁家婚丧嫁娶,会由单位的财务人员统一扣10块钱,送到主人家里,表示恭贺或告慰,以尽同事之谊。这在彭阳称之为“官情”。
对彭阳老百姓的这条意见,也许有些人觉得不可理喻,但胡瑞峰表示理解,他说,越是贫困落后的地方,广大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依赖性就越强,对党员干部的期望值就越高。
的确,在彭阳,当官就是下苦。
说起彭阳县党员干部的苦,县长刘文英顿了顿,开始向记者介绍这里繁荣的摩托车销售业。
在彭阳,每个乡镇都有摩托车经销网点,有些网点甚至延伸到村上,可见生意之火爆。
这当然得益于彭阳老百姓日益红火的光阴,但还有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那就是这里的乡村干部。
把种籽送到田间,把客商领到地头,彭阳工作节奏快,党员干部管得多,但12个乡镇没有一个是有车的。就像纸笔之于记者,摩托车就成了彭阳党员干部开展工作的工具。
有过16年乡镇工作经历的彭阳县组织部副部长马文山算了一笔帐。他到县城工作后买了辆摩托车,已经骑了5年,行程不过1万公里,还能再骑8年。而在乡镇一年就能跑五六千公里,最多跑4年就报废了。这也意味着,乡镇党员干部工资收入的四分之一要用于支付手机费和燃油费。而关节炎、肩周炎、风湿性头疼则成了彭阳县乡村干部的职业病。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干给一任看。与其说苦干是彭阳县党员干部的现实状态,不如将其看做一种精神传承。
如今,彭阳县在农村党建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四个新”经验正为不少贫困地区所借鉴,而他们却已经走得更远更长。
去年以来,彭阳县在全县16个村开展了“3+1”工程试点,即选择一批优秀农村党员、村级干部、农村致富能人,三支力量捆绑共同落实一项农民致富的带动项目或者解决一些农村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县共有276人参与此项活动,其中乡村干部96名,农民党员83名,致富能人92人。
大胆实践的背后,是对现实问题的科学判断和审慎思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农村党员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上。而彭阳县农村的现实却是,党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致富能力弱,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许多党员和干部跟不上普通群众的发家致富步伐,逐渐沦为贫困户,自己的光阴都过不“美气”,更别说发挥带头作用了。另一方面,作为农村经济发展领头雁的致富能人,在事业发展中不断得到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小有成就后更希望得到思想上的帮助和政治上的信任。
只有使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的政治实力与农村致富能人的经济实力形成合力,方能找准农村党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
对彭阳县的党员干部来说,他们做的,正是“把党建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篇大文章。
“3+1”路径图渐现
2005年初春,记者踏上彭阳的土地,迎接我们的是“3+1”工程的灿烂花开。
这项工程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和不断优化。红河乡友联村的辣椒合作社,去年销售本村和外村农民鲜辣椒1800吨,实现销售收入108万元。作为合作社负责人,扈志武被村党支部适时接收为党员,去年底,这位朴实、坚毅的汉子又被村民选为村委会主任。
城阳乡私营建筑企业主赵龙为全乡新建党员活动室垫支50万元,又自筹资金7.5万元,将长城村滞销的近300吨胡萝卜以订单价统一收购储藏保鲜,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
走进新集乡姚河村温润的菌棚,仿佛一脚踏进春的畅想。姚河村采取集资“反租倒包”,新建菌棚86栋,组织14名党员、致富能人搞联营,加快了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和流动,促进了农村生产力要素的合理配置。而这里的农民,由此惊喜地发现,市场不再可怕。
这项工程还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找到了突破口。红河乡友联村辣椒合作社,每帮助农户销售1吨辣椒提成20元服务费,5年累计提成10万元以上,除去成本,全部作为村集体经济财源。
面对生产生活中翻开的一页页新图,交岔乡关台村原党支部书记海恒通觉得有点目不暇接。他感慨地告诉记者:“以前在咱们农村,发展党员靠动员,现在,年轻的小伙子们争着抢着入党。党员分量重了!”
前不久,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的同志们对彭阳县实施的“3+1”工程进行系统调研后,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彭阳)农村党建‘3+1’工程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精神,顺应了农村党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新要求,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实施农村党建‘3+1’工程,可以更好地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取得农村党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的效果。”
这是一片被理想主义点亮的乡村,构筑起了基层党组织的坚强堡垒。
这里生长着一种不言放弃、不断追赶的力量,总有一天会踏上全区乃至全国的发展节拍。(本报记者 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