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当年“温州鞋”引发的质量和信用危机 做鞋思路竟然“造出”万吨巨轮———
浙江
浙江乐清黄华因港成镇,是2004年第七号强热带风暴“蒲公英”的登陆点。黄华镇今年初再次引起国家海事局的注意,却是因一次“举报”事件。
出事船:首航途中主甲板、外壳板出现90多处断裂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举报”内容为:从2004年底到2005年2月,两个月中黄华镇制造的5条5000吨至10000吨的新货轮相继出事,至少涉及16条人命,这是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
在一种“船东监造”的特殊模式下,黄华镇的造船小厂正承担着建造万吨级大船的重任。以出色的商业头脑闻名的浙江人很早就嗅到了造船业的巨大商机,他们甚至用“做鞋”的思路去造万吨巨轮。但正是由于质量上无法严格把关,来自黄华镇的“劣质船”最终酿成了巨大灾难。
在造船行业,类似当年“温州鞋”引发的质量和信用危机已经又一次到来。有人不惜“危言耸听”,称2005年可能是继2004年“矿难年”之后的“船难年”。
兴龙舟118号是一艘5000吨散装货船。2005年2月16日,兴龙舟118号从温州首航到天津港装货,途中主甲板、外壳板出现90多处断裂,最大裂口宽2厘米、长2米多。险情出现后,船长只好下令一边用水泵抽水,一边返回温州。
金富星18、19号是两艘姊妹船。金富星18号于2004年12月18日交船,2005年1月29日航行到锦州港装运集装箱后,离岸仅200米,几声巨响,两舷开裂7处,最大处宽2厘米、长4米。船长立即指挥卸货,经紧急抢修后空船返回温州。心有余悸的船东方紧急派人检查马上就要下水的金富星19号,结果发现同样的结构问题,不得不大范围重焊,长度达1200米。
还有两条出事船分别是恒信6号和锦集7号。目前一条船体断裂在锦州;一条翻在营口(因为冰面冻结无法及时打捞)。
一位对黄华镇造船情况比较熟悉的船东透露说,出事的可能不止以上的5条,“我所知的,从去年12月到今年2月,有8条船断裂,1条船沉没,涉及16条人命,都是黄华镇造的船。船长都说看到黄华镇(造)的船心里就打鼓。”
巨轮:在特殊合作关系中诞生
造船的启动资本并不需要太多。一位知情人说:“10万元为一大股,几个人或者数十人凑到200万元差不多就可以开始造了。因为买船的人多,所以可以拿到客户的钱来运转。只要你的船在造了,就会有人来买。合同签下来首付20%,也可以谈,拿到更多。”船厂拿到这些订金,就可以继续购置材料,安排人工,“滚动发展”。下一页>>
一般的说法是,在这里买船签订合同时首付20%,船舶下水再交付60%,调试完毕通过船检付剩下的。船的外壳等结构部分是在岸上完成的,一些设备的安装和调试一般是在水上进行。
在这里,大部分船只建造前只有一个“通用图纸”,完全凭借船厂方“总工程师”的经验随时进行改动,还要不时地结合船东方的意见。在船厂和船东之间,伴随着对利益共同的期盼,伴随着对技术和质量不同的理解,妥协或者继续纠缠,一艘艘巨轮就在这样的特殊合作关系中诞生。
价格:滩涂船厂的最大优势
在浙江乐清黄华镇买船的人,贪图的正是这里的船便宜。据知情人讲,这里的船比大船厂便宜40%以上,甚至50%。国内的大船厂精力一般集中到万吨以上的大船,即便他们愿意建造万吨以下的小船,从价格上也无法和这些滩涂船厂竞争。
去年以来,钢铁价格涨幅较大。由于造船用钢铁量很大,导致造船成本相应提高。这样黄华镇的低价船就更有吸引力。
目光:纷纷瞄准了国内的造船业
能源紧张,陆上运力不足,通过海路进行电煤运输、石油进口和转运就成了一个热门的行当。船舶供应因此显得紧张起来。据知情人介绍,国内进口的上世纪80年代前期的船基本上到了服役年限,“散掉了”,而有关部门对上世纪80年代末之后的船,也就是15年以内建造的船舶进口,征收27%的税,而且在审批上把关很严。进口船舶成了一件不合算的生意,航运公司故此纷纷将目光瞄准了国内的造船业。然而,国内的大、中船厂的订单基本都签到了2007~2008年,这就给黄华镇等有沿江、沿海的天然条件的地方制造了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