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05年05月12日16:02 来源:北方热线-沈阳日报 |
【热点排行】【推荐】【打印】【关闭】 |
|
|
免费最经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军事情报
搜狐新闻,告诉你正在发生什么。 点击进入>>>
|
主题提示
教材,是传承知识的载体。每本教材的诞生,都凝聚了无数学者的心智,且数易其稿,力争展现社会发展的缩影,符合教书育人的宗旨,令学生们学之于心而践之于行。
然而,大学生却面临这样一个难题——教材陈旧,知识落后,非但与现实脱节,吸取不到必要的养分,甚或给就业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高校教材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大学生如何才能解决教材跟不上社会发展的客观矛盾呢?
在沈阳大学上学的小王,假期找了一份实习工作。本来满怀喜悦的他,上班第一天就碰到了难题———因为他根本就不懂如何操作电视台里的非线性编辑设备,面对庞大的机器设备束手无策。老编导很奇怪地问他:“这是制作节目的基础设备,你在大学里没学过它的使用方法吗?”小王苦笑着解释:“虽然我学的是新闻学,但是到实际应用之时却觉得相差很远———学校的机器设备太落后,而且课本也太老套,实际工作中根本用不上。”
和小王有同样尴尬遭遇的大学生有很多,据他们反映,现在不少大学的教材存在版本陈旧、知识老化的弊病,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这类教材被学生们谑称为“古董教材”。顾名思义,它们已丧失了现实的使用功效。
教材:“古董内容”何其多
大学教材真的有学生们说得那样不堪吗?记者走访了沈阳市几所大学,发现版本陈旧的教材可谓比比皆是。
例一: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新闻学概论》第94页记载:“据可靠估计,全球网民到2000年将增至2.2亿,2005年增至3.5亿,2010年可达5亿。”而书中这些统计数据都截止于1999年。“虽然6年的时光很短暂,但是对于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21世纪来说,这种统计数据是否太老了一点儿?它怎么可能代表时下最权威的说法呢?”学新闻的同学发出这样的质疑。
例二:在沈阳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同学们给记者出示了他们正在学习的一些教材:《人体解剖生理学》,1990年3月出版;《生理心理学》1993年11月出版;《普通心理学》1994年9月第一版。可以明显看出,这些教材基本上都属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作品。虽然人类的身体基本结构不会在十几年中发生大的变化,但是心理研究领域的进程可是日新月异,先进的理论和治疗手段层出不穷。十几年过去了,中国高等教育学府仍然以陈旧老套的理论,来培养新一代卫生工作者。这样闭塞的后果,令人不寒而栗。
例三:如果说以上的例子还仅限于基础学科,那么沈阳大学信息安全系的《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传授的知识还仅仅局限于386、486的机器,就更不成体统,更被学生所诟病了。“现在机器的外观、接口、配置等等和以前机器的都不同了,386、486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了,想买台新的都不容易。再说,原来的8接口现在都是32接口啦!如果按照教材学下去,时代还不得倒退呀!这可是真正的‘基础’教材了呀!”同学们半开玩笑,互相嘲讽地说。
此外,针对很多高校正在学习的 F OXPRO程序设计、DOS系统,同学们也发表了自己的感言,“虽然说教材的版本是2003年的,但已经与实际脱钩。现在很少有人实际使用DOS了。目前新的程序设计方法层出不穷,把不能用的拿出来学习还有什么用处?还不如把时间用来练习打字了。”
记者在网络上看过一家著名门户网站曾就“你所学的计算机教材对你就业有帮助吗?”做过调查,结果34.6%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教材严重滞后于IT技术的发展”,60.1%的学生认为“有一点用,但仅相当于入门教育”。
学生:实用的知识并不多
大学生对教材怀有抱怨———花大价钱订教材,既浪费父母的血汗钱,又浪费国家资源,到最后学不到真正实用的知识。
一名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学生说:“我现在所学的正是被社会逐渐淘汰的知识,这对以后闯社会、找工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们已经吃过苦头了,他们在就业时遇上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难道这样的覆辙也要我们重蹈吗?学了4年的知识,到最后真正有实际价值的却很少,这何尝不是可悲的结局?”应届的大学毕业生似乎更加有发言权:“参加工作后,我们从书本上学到的许多知识根本派不上用场,所以我们只好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重新‘充电’。”刚毕业的小李告诉记者:“我前几天参加了计算机补习班,学费将近1000元,如果学校教授的内容能够紧跟时代,我何必再付出这份钱和精力。”
大学教材陈旧也成为学生逃课的主要原因之一。沈阳师范大学一位姓李的学生说:“书本上的东西又旧又落后,谁愿意在课堂上浪费时间?与其说学习那些知识,还不如上网一个小时获得的知识来得实用,教材对我没有吸引力,我干吗还要苦苦煎熬啊?所以我经常逃课。害得我平时出勤的分数低得可怜,期末考试总的成绩更是不堪回首。”
教师:难以跟上知识更新速度
针对大学教材陈旧、老化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多名大学教师。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学教师谈了个人观点:“出版一本书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要经过编写、审核、校对、出版、发行等多个环节,就算出版周期非常短,有时也难以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毕竟现代生活节奏太快了。再说,频繁更换教材,也不利于老师熟悉教案,积极备课。”
其实书与现实的脱节,在某种程度上也给教师带来了烦恼。“科学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在更新,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也有些困难。毕竟教师的时间有限,有些我们都不能及时掌握的东西,如果依赖教材照本宣科,无异于误人子弟。所以学生总是不满足教材给予的知识,他们采取了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琢磨或者通过网络媒体、图书馆等获取知识的方法。”
也有许多教师认为,大学学习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因此,教材陈旧与学生找不到工作、学不到知识构不成因果关系。
专家:教材不是获取知识的惟一来源
针对学生反映的教材版本陈旧,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刘彗。
在做了纵横比较后,她客观地谈了自己的看法———
大学教材的版本,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陈旧问题,但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比如地域、时间、历史进程等,这是现实所不能改变的。因此,对大学教师的要求自然就会越来越高: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更应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传输时代讯息。这就要求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上下足功夫。
虽然大学教材存在版本陈旧的现象,但“陈旧”并不代表学不到知识;“创新”也不代表能学到知识。她说,高等学校的教材和中小学教材的意义不一样,特别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材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来源,它只是提供给老师和学生一个对话、交流的平台,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参考工具。如果学生完全依照教材来获取知识,那是学不到真正有用的知识的,因为教材提供的是学习的基础,真正实践部分,还要靠学生自己完成。应该注意的是,对于那些会学习的学生,他学教材的意义在于学习其中的方法、观念或者是思维方式,因为学科知识浩瀚无边,不可能完全掌握,只要掌握到其中的精髓便可。
她还提醒广大高校学生,应该转变学习角色,不依赖教材,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学习,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有效资源,合理分配时间,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