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会成都城东的万年场,默默屹立着一尊雕塑:一名年轻的士兵,脚蹬破烂的草鞋,穿着短裤,身着旧式军服,打着绑腿,胸前挂着两只木柄手榴弹,背上背着一把大刀和一只竹编斗笠,他手里端着一支上着刺刀的老旧步枪,前倾着身躯,坚毅的面庞正对着东方!——这就是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每年的抗战纪念日,每年的清明节,都会有不知名的老老少少,默默地把鲜花放在碑前,然后默默地离去。2001年4月24日,一名叫盐谷保芳的83岁侵华日军老兵,专程来到纪念碑前祭扫。他敬献了花圈,并深深地三鞠躬,以向四川人民谢罪,并向抗战中阵亡的川军将士英灵表示敬意。
雕塑上年轻士兵衣衫的褴褛、装备的破旧,曾经引起过我的好奇。老人们说,当年的川军将士,衣衫就是这样褴褛、装备就是这样破旧。他们的步枪多是四川土造的“单打一”,据说其威力“打只土鸡、兔子什么的还能凑合”,连手榴弹都是四川土造的“麻花手榴弹”,在当时的世人眼中就是根本不堪使用的劣质装备。但这些生于乱世、许多人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将士们心中,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却是那样的强烈,令人在很多年以后都无法忘却他们的忠烈!
1912年至1934年,历经22年大小400余战,四川军阀的混战终于有了大体的眉目,“面带三分憨相”的刘湘当上了四川省主席。川军打内战的恶名举国闻名,其人员素质、装备等,却堪称中国最差劲的杂牌!但川军将士们还来不及在天府之国的土地上尽情享受,抗战就爆发了。此前的川军也曾参与对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的作战,除了惨败、大败,没有更值得外传的战绩。但就是这样一支如此不堪的队伍,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用自己对民族的忠诚、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向世人展现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实现了作为军人的价值!
抗战初起,川军将士即纷纷请缨参战,据说当时的川军将领杨森曾经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过去打内战,对不起国家民族,是极其耻辱的。今天的抗日战争是保土卫国,流血牺牲,这是我们军人应尽的天职,我们川军决不能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要洒尽热血,为国争光。”这段话可谓代表了广大川军将士的心声。这位杨森虽然也是一名军阀,但很有民族气节,当年驻防川东门户万县,就曾率部与英国海军血战(事件缘起于英国兵舰在川江上肆意横行,撞毁我渔船、残杀我平民,详情请查阅万县“九五惨案”有关史料——与“五卅运动”同时期)。当时蒋介石需要兵源、另一说称其也有“借刀杀人”之意,遂同意调川军出川抗日。
当时刘湘正在患病,众多士绅、谋士、川中父老都苦劝他不要率军出征,但刘湘执意抱病亲率首批十万川军出川抗日,说是要以血战一赎川军20年内战的罪过、洗刷川军“打内战”的恶名。1937年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令川军各部组成第二路预备军,以刘湘为总司令、邓锡侯为副总司令,下辖两个纵队。从9月7日起,川军分别从川北和川东开赴抗日前线。
对于刘湘的死因,有说是病死,在川内流传很广的说法是:刘湘在前线吐血不止,不得不回到武汉医治,但随即处于军统特务的监视和软禁之中。刘湘遂与手下设计诈死,图谋躺在棺材中以“灵柩回乡”的名义返回四川再作打算。不料被戴笠识破,戴笠遂将计就计派人将棺材钉死,把刘湘活活闷死在了棺材中。载灵柩的船到达重庆朝天门码头,欢迎会就开成了追悼会。也有说他是在武汉治病时被蒋介石的特务下毒谋害的,各种说法中,“阴谋论”占了上风。
总之,刘湘一死,不仅川内军阀一时群龙无首,已经出川的川军将士更是顿时成了没爹没娘的孤儿,境遇如草寇一般。9月从川中出来时,10万人都是单衣草鞋,一路向东,到寒冬之时却没有什么补给,也无人理睬。徒步行军千里,冻饿而死者不计其数。二十二集团军逆着国民党的溃军,义无反顾地来到第二战区的山西前线,却饱受阎锡山晋绥军的欺压和白眼,连口粮都要自行解决,于是只好四处骚扰,有扰民的、有砸开军械库“自己解决”的。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山西土皇帝阎锡山趁机向蒋介石告状,说川军是“土匪”,让蒋介石把川军赶回四川,蒋介石也想趁机撤并支解这些川军部队。幸亏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当时应堪称杂牌军收容处)收留,向蒋介石的军委会求情,暂缓撤并川军编制,还为川军补充给养,把他们安置下来。
1938年3月,台儿庄战役打响,滕县一役,川军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奉命驻防滕县与日军展开惨烈血战。日军主力板垣师团猛攻滕县不下,以重炮飞机猛轰,炸毁城墙。王铭章率部退到街上准备与日军巷战,在中心街口不幸被占领城墙的日军机枪扫射。王铭章身中数十弹,壮烈殉国,后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1984年9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其余川军将士在师长阵亡后,退入房屋,与日军展开逐屋争夺。城内伤兵不愿做俘虏,以手榴弹与冲进来的敌人同归于尽。全师五千余人,战至最后一人而不后退,共击毙日军四千余人,同时为孙连仲部赶到台儿庄设防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奠定台儿庄一战的胜利基础。在滕县以北的界河、龙山一带布防之川军一三一师陈离部,也伤亡四五千人。李宗仁曾挥泪而言:“川军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阻敌南下,完成战斗任务,写成川军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徐州会战,川军二十一军防守南线,其中一四五师守广德,在优势敌人的围攻下,阵地失守,师长饶国华毅然率剩余仅一营部队冲入敌阵,以图恢复阵地,终因寡不敌众,身陷重围,弹尽援绝,将军不愿做俘虏,举枪自戕殉国。一四四师师长郭勋祺也在战斗中负重伤。
川军二十六师,参加淞沪会战,是战绩最好的五个师之一,全师四千余官兵,到撤离战场时仅存六百多人,伤亡85%以上。
川军李家钰部第四十七军,长期在晋东南作战,后编为三十六集团军,驻守河南,在豫鄂湘桂战役中,由于国民党上层指挥不力,豫西各部在混乱中转移,三十六集团军因是杂牌,奉命担任掩护。1944年5月,在河南陕县秦家坡,在转移途中的司令部直属队不幸与日军穿插分队遭遇,总司令李家钰当场中弹身亡,成为抗战中殉国的川军最高级别将领。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举行国葬。1984年5月,民政部追认为“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
川军在抗战中以硬战、血战闻名,前后出川300万兵员,共64万余人伤亡,除了英勇顽强外,装备过于简陋也是重要原因。另外也有人说是蒋介石借日军之手图谋消灭川军,因此在抗战之初,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溃退之时,以褴褛之众的川军去一线冲杀,试图将川系军阀的老本都拼光在抗日前线。川军首领刘湘据称是“七七”事变后第一个通电请战的高级将领(“七七”后第三天),其抗日热情却正中了蒋介石“消除异己”的下怀。蒋介石遂要求四川调集30万部队(川军当时把各种武装加完不过40余万)出川抗日,另准备50万壮丁备战。刘湘亲率川军精锐10万甫一出川即暴病而死,部队被分散抽调各处最前线,又得不到补给,蒋介石很难与“阴谋论”脱离干系。
抗战中的川军严格来说并不能算是中国军队的正规部队,而是一支地方军阀武装。无论是部队的装备和军事素质、部队待遇,都无法与国民党中央军相提并论。但抗日战争中,这支部队用自己大无畏的牺牲换来了“川军能战”、“无川不成军”的名声。
(史云)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