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心的保护下,馆藏的新疆出土文 物色彩依旧。姜云飞摄
一道金属大门高高地立在记者面前,当着保管部王嗣洲主任和记者的面,保管员孙慧珍将两把锃亮的钥匙同时插入钥匙孔。大门徐徐拉开。这是一道十几公分厚的钢制安全门。“通常这种门是用来保护银行金库的。”王主任介绍着。穿过大门,再通过同样的用两把钥匙一起才能打开的一道金属栅栏,我们才真正进入了文物保管室。这是位于大连旅顺博物馆二楼的一个文物保管室。在这间铺着地毯、树着一个个木制保管柜的屋子里存放着1000多件文物,其中就包括不久前才入馆的珍贵的新疆出土文物。
“这地方可不是谁都可以来的,即便是馆内人员,也要馆长同意才行。”王主任说。一进门,最显眼的地方是一部温湿度测试仪。“我每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检查保管室里的温湿度。”孙慧珍说,“这些文物很珍贵,也很娇贵。温度要在16℃到25℃之间;湿度要在40%到65%之间;通风要好,又不能多了;有些文物还怕光,不能晒着了……”
每个柜子都整整齐齐地排列,每个柜子里的盒子、匣子也都排得整整齐齐,正面贴着标签,记载着它们的编号和名字。“这些盒子也不是随随便便使用的,都是特制的。”孙慧珍双手捧出一个蓝色的盒子,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一尊西域风格的石人。“要移动文物,必须戴白手套,用双手。”孙慧珍说着,可眼睛却一刻不离石人。“一点疏忽不得,否则损失就是无法弥补的。”
保管室的天棚和墙壁上部设了大量的报警装置。据孙慧珍介绍,这些烟雾报警器每年都要检修,灵敏度相当高。“不用说起火,就是点根火柴,报警器立刻就会响。”
《红楼梦画册》、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千年历史的新疆文物……在旅顺博物馆的保管室,这些“国宝”级文物就是这样被保护着、爱惜着。王嗣洲告诉记者:“我们全馆有6万多件文物,仅国家一级文物就有200多件。从17000多年前的文物到清代,历史就在这里。借助现代科学手段,我们会更好地保管、研究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