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黔在线讯
看到这组照片和网上诸多的评论时,我叹了口气。这组照片忠实记录了整个新闻事件的过程,视觉冲击力强,从摄影角度来说是一个很成功的抓拍。但这组照片又一次引发了对一个不算太过新鲜话题的争论————记者在记录和参与之间,该如何选择。
容易使人们联想到的类似事例很多,最典型的要算是赢得19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饥饿的小女孩》的记者凯文·卡特因为无法承担社会舆论的指责而选择自杀一事。无法忍受外界公众与自己内心的道德困惑和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凯文·卡特在获得大奖仅3个月后即走上不归之路。是的,大多数批评的出发点并没有错,当人性化与真实性发生矛盾时,真实性应该服从于人性化,凯文的死显然就因为他动摇了这个法则。
只是,有时候我会在想,当个人或是集体的人性力量无法改变现实的话,用真实充当武器又有何不可?这种武器又何尝不是人性化的深层体现。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会想起过去常常在一些革命影片中看到的一个情节。某打入敌人内部的共产党员,为了获得敌人的信任,为了得到更重要的情报,为了更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有时候,哪怕内心极为痛苦,还要亲手去拷打或枪毙自己的同志。在这个时候,真实和人性,少数利益与多数利益之间如何取舍,恐怕不是这么可以简单下结论的吧。
这就引来我更深一步的思考了。为什么在网上,会有这么多完全相悖的评论呢?在批评和赞扬之间,是不是因为,我们很多的人看问题的时候,往往是静止的,绝对的。并没有把这件事情本身放在一个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角度来看。世界如此之大,世象如此复杂,在黑与白之间,还有深深浅浅的灰色。总有让人两难的事情不断的需要我们的人生做出选择,对于柳涛而言,他只是做出了一个在当时他认为是对的选择,他的选择也许并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但至少,我认为不应该就被绝对否定。
然而,对于柳涛来说,下次再碰到类似的情况,是不是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和拍摄方式,这是他应该思考的,所谓报道未尽人意,同志尚需努力。经历来源于错误,这些批评对于一个记者的成长,也应该是一件好事。既然他选择了一份会有争议性的工作,他就要有承担做一个有争议性的人的勇气,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而对于那些指责柳涛的朋友,我也想说一句,别再给柳涛太多的思想压力,与其滔滔不绝的指责他,倒不如心平气和的大家一起出出主意,遇到类似的事情,应该怎么样拍摄才能既反映问题,又不违背人性。同时,每个发表评论的人,都应该想想,自己在自己的那份工作中,怎样尽到自己的职业道德,也许,这比指责更管用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