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里,他共承担完成100多个农业新品种的试验,为全省省级品种审定和推荐国家审定以及大面积生产推广应用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阆中市农科所副所长何正明说:“关注农村、热爱农民、献身农业,是我一生不懈的追求。”
小麦条锈病一直以来是小麦生产上的一大毁灭性病害,仅阆中市1999年就有近30万亩小麦受害,减产5.1万吨。那一年,农民望着一片片被条锈病孢子染成深黄色的麦田流下辛酸的眼泪。何正明暗下决心,一定要攻克这个难关。2000年,何正明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写出了小麦条锈病防治研究的学术论文发表在《贵州农业》科技刊物上。他数次深入研究,得出最终定论:“拔节”+“孕穗期”用药是防治小麦条锈病的最佳用药时期。在保产的前提下,用药总次数降到最低,成本降到最低;同时将防治指标与植株外观特征相联系,使群众对防治指标看得见、摸得着,通俗易懂,有利于推广应用。2004年,全市大面积推广应用了这一新技术,累计挽回粮食损失近1亿公斤。何正明的研究论文在《四川农业大学学报》等9家省级刊物发表后,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
为解决高山老旱区农民吃米难的问题,1992年,何正明开始着手对旱稻高产技术进行研究。经过近10年的努力,他于2000年总结出一套麦后直播旱稻亩产量达到350至400公斤的高产栽培技术,该项新技术对北方的旱稻生产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旱稻产量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