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13日电(记者俞铮)中国与欧洲空间科学家联手在地球空间布下一个六点立体探测网络,首次观察到过去难以实现的地球空间暴多空间层次和多时空尺度的驱动和触发过程,并为保障人类航天活动提供科学数据和防护对策。
中国科学院院士、“双星计划”首席科学家刘振兴13日在“中国-欧盟科技战略高层论坛”上说,中国发射的两颗卫星与欧洲“星簇计划二”的四颗卫星紧密配合,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地球空间的六点立体探测。“双星计划”对中国人从未探测过的空间区域进行探测,一颗卫星绕着南极和北极上空运行,另一颗绕着赤道运行。卫星最远离开地球6万多公里,突破了中国卫星以往达到太空的最远极限。
欧洲空间局的“星簇计划二”在空间形成一个四面体,卫星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科学目标要求进行调控。卫星可以探测过去不能实现的磁层等离子体边界层三维小尺度结构和分辨时间变化。但由于它们的远地点较高,不宜探测近地磁层的重要活动区。
“双星计划”的主要优势在于:两颗卫星运行于目前国际上正在运行的地球空间探测计划尚未覆盖的近地磁层活动区,适于探测磁层空间暴的触发过程及其对电离层和热层大气影响的大尺度过程。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与欧洲空间局成立了“双星计划”科学工作队,中方的“双星计划”首席科学家担任工作队主席,中欧双方再各出一名科学家担任合作主席,工作队成员由双方科学家组成。中欧科学家合作研制双星上的16台科学探测仪器、合作建立双星科学数据系统、合作开发科研软件、合作开展“地球空间暴多时空尺度的物理问题”等关键科学问题。
“星簇计划二”的四颗卫星已在2002年3月获取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四点空间探测的科学数据,中国也正式获得了这四颗卫星上44台仪器从2001年3月开始的全部科学探测数据。“双星计划”的两颗卫星分别于2003年12月和2004年7月发射,到目前为止已获得了大量科学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