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红珊
大山是一个先天失聪的孩子。然而,在父母的倾心帮助下,他不仅学会了正常与人对话,而且5岁就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还能背几十首儿歌;上学前,有关专家评估说,大山的语言和智力都达到了优秀标准,即使与正常的同龄孩子相比,也是中上水平。
“大山的语言康复程度简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中国聋儿康复中心的专家在震惊之余,多次建议大山的父母能将他们培养孩子的经验总结出来,为更多的失聪儿童架起一座通向有声世界的桥梁。
“只要有信心和爱心,一切想像中的不可能,都有希望变为可能。”就在助残日即将到来之际,这对朴实的夫妻主动找到记者,讲述了他们培养孩子所经历的种种辛酸苦辣,介绍了他们所积累的点点心得。
一张残酷的诊断证明
记者见到大山时,他正在家中摆弄飞机模型。“阿姨好!”“爸爸,快来帮我个忙!”“妈妈,我的那本书哪去了?”一声声清脆的童音,让小屋里充满了温馨与生气。如果没有助听器的提醒,很难想像这是一个先天失聪的孩子。
霍洪旺与妻子赵仁兰都是唐山开滦矿务局职工,夫妻俩恩恩爱爱,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1997年9月,儿子大山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更多的欢乐。
大山从小就模样乖巧,十分惹人喜爱,夫妻俩每次抱起儿子时,都觉得甜蜜无比。然而,八九个月过去了,大山仍不会像其他同龄孩子那样,无意识地发出“爸爸、妈妈”的声音。转眼到了1999年3月,已经一岁半的大山不仅仍然不会说话,而且好像对周围的声音没反应,霍洪旺夫妇这才隐约感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在北京,医生的诊断让霍洪旺夫妇痛不欲生———儿子患有极重度神经性耳聋。他们不肯相信这个残酷的事实,又带着儿子赶到中国聋儿康复中心复查,结果是:脑干诱发电位105分贝下没有引出波形,药物治疗康复的可能性极小,建议配戴助听器,进行语言康复。
一声“爸”叫得全家落了泪
从北京回来的路上,霍洪旺夫妇反复思忖着医生的话:“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声带发育期在3岁至7岁,到12岁基本发育成熟,语言康复若错过这一阶段就晚了。”夫妻俩反复商量之后,毅然决定由赵仁兰辞去工作,专心在家对大山进行语言辅导。
从北京回来,霍洪旺夫妇立即给孩子配上了助听器,还按照医生的建议,买来大量的培训书籍和音像教材,照着教材一点一点教给大山。
刚开始,为了让大山弄懂什么是声音,赵仁兰想尽了办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家里的自行车铃、哨子、喇叭、小鼓……所有能出声的东西几乎全都用上。
为了让大山分辨出声音的区别,赵仁兰每天不停地对着大山说话,而且常常是不停地重复一个字。发声时,赵仁兰还经常把大山的小手放在自己的下巴底下或肚皮上,让他以此感觉声音的震颤效果。
就在戴上助听器的第十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大山跟着爸爸走到楼道口时,楼上的垃圾箱盖突然“啪”的响了一声,大山吓得一激灵,猛地抱住了霍洪旺的大腿。儿子的这个反应,让霍洪旺心花怒放,他兴奋得一把将儿子举起老高———大山终于能听见声音了!
一个多月后的一天,霍洪旺下班回家,赵仁兰照例抱着大山引导说:“看谁来了?快叫爸爸。”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大山真的喊了一声“爸”。霍洪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直愣愣盯着儿子的小嘴。“爸———”当清脆的童声再一次响起时,夫妻俩流下了欣慰的眼泪。
我们要给孩子搭座“桥”
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有利的学习空间,霍洪旺夫妇节衣缩食,对整个房间进行了认真装修。地面铺上厚厚的地毯,墙壁贴上壁毡,以减少室内的回声和震动。一张原本可睡三口人的大床,也被特意改制成可以拆卸拼装的小床。墙壁上,贴满了儿歌、拼音、词语等各种各样的挂图。
霍洪旺说:“大山与我们之间如同隔了一条河,我们一定要想办法为他搭起一座桥,让他通过这座桥走到有声世界来,我们为此付出再多的辛苦都是值得的。”霍洪旺一直用这个信念鼓舞自己和全家人。每天晚上,孩子不睡,他和妻子就陪着孩子说话。孩子睡了,他俩还要总结当天的教学情况,商量第二天的辅导内容。他还四处寻找相关的培训机会,带上妻儿一同接受专家指导,不断纠正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由于有听力障碍,大山表达自己的愿望或听别人说话时,都要通过肢体动作和眼睛去观察,因此极易疲劳,其注意力往往只能集中几分钟。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霍洪旺经常利用各种游戏的形式对大山进行语言训练,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就连在一起打扑克牌时,也都是照着牌面上的图案,你出一张“坦克”,我出一张“秋天”。久而久之,大山不仅能像鹦鹉学舌般重复大人的话,而且开始活学活用,有时其准确的用词、完整的表达让大人们也颇为惊讶。
与此同时,为尽量减少大山对看口型判断声音的依赖,赵仁兰循序渐进地变换着讲话时的角度和距离,不断强化大山对声音的感觉。慢慢地,大山的听觉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语言的积累也随之增强。
2000年3月,赵仁兰带大山到北京接受语言培训时,连专家也对大山的语言康复水平表示震惊。经过专家指点,夫妻俩的教学思路更加开阔,效果也更加明显。
2002年,5岁的大山已认识两千多个汉字,会背几十首儿歌,还学会了一百七十多个英语单词。
2003年,大山到了上学前班的年龄。这孩子能否不进聋哑学校,而像正常孩子一样进普通校园呢?这个想法很诱人。但霍洪旺心里又没底,为此带大山到中国聋儿康复中心进行了一次语言智力评估。测评显示:“该儿童实际年龄5岁5个月,学习年龄7岁6个月,学习能力商138,百分位数0.9,属优秀。”“大山在正常同龄孩子中已是中上水平,上小学没有任何问题。”医生的回答让霍洪旺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了。
帮助更多聋儿成为心愿
如今,大山已同正常孩子在一起上二年级了,且各科成绩均很优秀,其丰富的知识面连老师也刮目相看。
眼见着大山一天天进步,霍洪旺夫妇的眼光又转向了更多的聋儿。每次看见和大山一样的聋儿,他们都会不自觉地和大山进行对比;比过之后,又会不自觉地感到惋惜,恨不得自己去为那些孩子做点什么。
“大山的语言康复程度简直是个奇迹!”中国聋儿康复中心的专家在震惊之余,多次建议他们夫妻将培养大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作为范例传授给更多的人。可霍洪旺苦于文化水平不高,每次一拿起笔,总是觉得力不从心。
大山语言能力快速提高的消息不胫而走,许多聋儿家长纷纷慕名来向霍洪旺夫妇讨教,他们也总是热情相待,尽心传授。2002年,唐山路北区的一位聋儿家长一路打听着找到霍洪旺的家,非要把自己两岁的女儿交给他们培养。霍洪旺夫妇二话没说就收下了孩子,不仅像当初训练大山一样从头教起,而且分文不要,让女孩的家长不胜感激。如今,这个当初只能用手语交流的小女孩,已经能用简单词语对话了。
霍洪旺告诉记者,去年他出差时被朋友带到了当地的一所聋哑学校,当时在同一间教室里坐着六七个孩子,大的已有十五六了,小的却只有四五岁。他当场对这些孩子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他们的听觉与语言能力都远不及大山。“太晚了,接触声音太晚了!”霍洪旺不无惋惜地说,给聋儿配戴助听器是越早越好,让他们尽可能早地进入有声环境里。
出差回来后,一种久抑于心中的冲动迫使霍洪旺又一次拿起了笔。而这一次,他“磕磕绊绊”地一写就是半年。霍洪旺说,他不为赚钱,也没想过出书,就是想把自己的经验教给更多的聋儿家长,让更多的聋儿能早日听到声音,开口说话,因为这不是办不到的。
在霍洪旺的文稿中,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话:家长的思想意识直接影响聋儿的语言康复,首先是心态要端正,其次是要不断地学习。霍洪旺说,在大山刚开始佩戴助听器的时候,他和妻子最怕别人问起“这是什么”,心理压力极大。但后来他们感到这样对孩子融入社会、接受外界新事物极为不利,所以当他们再次面对别人的好奇时,不仅会坦然对答,而且还鼓励大山自己回答这个问题。在得知大山的情况后,人们不仅没有对他产生歧视,反而给了他更多的关心和鼓励,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十分有利。
霍洪旺说,他并不想让大山一定要有多高的学历、多大的本事,他现在为之努力的目标,就是让孩子能够顺利、快乐地成长,长大后能够正直善良,自食其力,对社会有一点贡献。他要帮助更多的聋儿,目的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