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赛目前赛程过半,赛事进展顺利,赢得各方赞誉。但人文奥运,以人为本,从举办苏迪曼杯赛是北京今年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而进行的首次实战演练来看,却给人留下了许多反思余地,尤其是细节方面问题尤甚。
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一般需要一流的硬件设施、一流的组织协调与管理、一流的服务与人才,三大“一流”缺一不可。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综合国力与投入能力日益提高,很多体育设施在建造、规模、功能等方面已经处于国际领先行列,本届苏迪曼杯赛事也不例外。
可我们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一流的设施,二流的管理,三流的服务和人才”这一通病在本届赛事的组织、协调、运转与服务中仍然暴露无遗。
来自英国的资深羽毛球记者金斯反映,为便于记者采访,又不干扰比赛,赛事按国际惯例设置了混合区,可记者按时在混合区守候时,运动员却从其他通道走了,“我没法完成工作”。此外,新闻中心也应考虑向国外记者提供英文版的新闻稿。
至于其他不同阶层人士反映的“部门推诿”、“一问三不知”、“安保严肃有余,亲切不足”、“政令不一”、“朝令夕改”、“一令多行”、“重管理,轻服务”等问题,更是时有所见,日积成堆。
分析上述问题可以发现:场馆设施良好、规章制度齐全,没有什么大不了事儿,都是管理协调与服务方面发生的一地鸡毛类的小事。它们虽细小、不起眼,却如扩散性极强的病毒,在赛事运转、新闻采访、观众观赛等方面形成“肠梗阻”,扩散不良影响,使整个大赛不能正常、高效运转,有损声誉与最终成功。
事实上,当今全球化时代,任何一次体育赛事,从组委会工作人员、运动员、教练员到新闻记者和观众等,是不能因为“你我他”称谓而存在外人的。
人是万物精灵,细节决定成功。办好北京奥运会,应该从现在开始,从细节着手,深刻理解管理的含义,提高服务理念与能力,抓好端正态度与人的培训,加强部门沟通与协作,事事有预案,使“良法得到良好执行”,努力满足不同参与者的不同工作与娱乐需求而不是“关、卡、压与扯皮、对抗”,让赛事本身收益及其利益扩散最大化,最终使欢乐的赛事在欢乐中圆满。文/梁志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