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免费最经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军事情报
搜狐新闻,告诉你正在发生什么。 点击进入>>>
|
潘文石与大熊猫“虎子”成为密友。
秦岭南坡海拔1950米的一处峡谷,大熊猫虎子和它的孪生兄弟,从母亲温暖的子宫中,来到寒冷的石穴里。它们先是一动不动地躺着,几秒钟后,两个胎儿几乎同时挣脱了胞衣,大声啼叫起来。所有的这一切,都被石缝中一个带有红外线光源和录音设备的微型摄像镜头拍摄下来,传送到一个帐篷中的监视器前。坐在监视器前的,就是被称为“熊猫爸爸”的北京大学教授潘文石。
日前,潘文石推出了新书《熊猫虎子》,讲述了一只大熊猫的成长过程。
瞄准竹子开花之谜
日前,很少在北京出现的潘文石带给记者们他的新书《熊猫虎子》,还为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做了一堂精彩演讲。这位有着孩子般纯真笑容的68岁老人,激情述说物种顽强生存的故事,与大家共同思索关于生命的奔流。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潘文石看到了杰克·伦敦的作品——《野性的呼唤》,从那以后,他对野外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认定人迹罕至的荒山可以给他带来欢乐。
198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原来在实验室研究病毒的潘文石到四川卧龙参加一个关于熊猫的国际合作项目。在那里他很快发现,自己对熊猫的理解和看法跟很多人的观点不一样。当时流行的观点是“竹子开花对野生熊猫的生存构成威胁”,但他认为这种结论没有科学根据。
为了提出保护大熊猫更好的依据,1985年3月,潘文石带着3名学生,背着沉重的登山包进入了秦岭大熊猫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此后的13年里,他们跟随大熊猫从海拔1000米到海拔3071米的区间里,不知道多少次跨越这片拥有107道溪流和108道山梁、总面积为250平方公里的研究地区。坚守秦岭13年
深山老林的环境十分艰苦。从1985年到1998年之间,他每个月都必须有一次连续三至五个昼夜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帐篷里,几乎不吃、不喝、不睡、不间断地通过无线电监测大熊猫。“在海拔3000米高的监测点,为了不惊动大熊猫,不能生火,带上去的食物全部变成了冰疙瘩。”因为长时间在野外行走,早上他经常是带了一个馒头、拎一大瓶水就出发了,压根不知道晚饭什么时候可以吃到。
为了节省研究经费,他和研究生们从北京至汉中35个小时的火车,只肯坐硬座,接下来是8小时的长途汽车,然后等待林区往外运输原木的汽车,辗转抵达野外工作站,而舍不得在过往的城镇留宿。而一旦上山,大家至少要呆上几个月的时间,因为车费太高,他们能不回北京就尽量不回。
每年最冷的冬季,连林业工人都下山过冬去了,他们却还坚守在山上,因为冬季是观察大熊猫最好的季节。他们没有钱买汽车,所以不能下山到集市上去吃的东西。即使买了回来,工棚里简陋的设备也不能做什么。在新春佳节里,为了节省时间和木炭,潘文石和研究生们把土豆和大米熬成一大锅,连着吃几天,转移到新的工作点再熬上一大锅。潘文石戏称这是“野外美食”。但即使再饿,在夜里两点的时候,大家也会一边写东西,一边听着录音机里的轻音乐。
“每次我们回到北京,吃饭的时候眼睛都是直的,桌子上绝对不会有一点剩菜。因为我们还是在秦岭工作的想法,过一天这些吃的就都没有了,所以要猛劲吃啊。”提起当年吃饭时的狼吞虎咽,潘教授忍不住自己都笑了。三次坠崖痛失爱徒
野外考察的危险,来自险山恶水、毒虫虎豹。潘教授在野外曾经三次坠崖,所幸没有生命危险。1986年的一天,他用无线电跟踪大熊猫,下山经过陡坡时突然给竹根绊住了,头冲下摔了下去了。那是一个坡度大概70度的悬崖,要是直接摔下去必死无疑。幸运的是,潘文石在下跌过程中抱住了杜鹃花的主干。虽然杜鹃花主干在他的强力拉扯下断了,但他获得了缓冲的机会。
他站起来一摸,肛门周围全是黏黏糊糊的,血还在往外涌。第二天他吃了点饭,肛门就撑裂了。他坚持了三天也没好,只好下到海拔两千米的林业局招待所,买了一斤鸡蛋和一斤蜜,本以为每天吃一个鸡蛋喝一勺蜂蜜,就不会再把肛门撑裂,但13天以后,他吃了一点饭后肛门又给裂开了,后来足足在医院躺了一个月。
这种伤痛非常折磨人,潘文石第一次对自己的付出产生了怀疑。他给父亲写了信,他在信中说:“我为什么要过这种日子呢?好多同学都到美国去了,或是到欧洲去了,我是不是也应该改变我的生活方式?”父亲在回信中说:“你读北大生物系,是为了追求你儿时的梦想。今天刚刚走上这条路,你马上就要改变,实际上很多人到国外去,只是为了镀金,如果是镀的,就不是纯金。我们要的是真金。”
除了这些危险和伤害,潘文石还在考察中痛失了一位年轻的研究生,这也是世界大熊猫研究历史上第一位因为熊猫牺牲的科研人员。1985年,刚刚过完21岁生日的研究生曾周跟着潘文石到秦岭考察大熊猫,进山第39天?熏他因天黑迷路误入一个叫做“黑弯”的阴森狭长的山谷里?熏走上黑弯的山梁,从160米高的悬崖上摔了下去。潘文石说:如果曾周还活着,他会成为一名出色的生物科学家。
与熊猫“虎子”亲密接触
在《熊猫虎子》中,潘文石讲述了大熊猫“虎子”成长的过程。
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机会记录“虎子”的成长,要归功于它的妈妈“姣姣”。用潘文石的话说,“姣姣”是秦岭熊猫中胆子最大的一个,当大熊猫在野外遭遇潘文石和他的学生时,几乎所有的熊猫选择的都是被吓得掉头就跑,只有“姣姣”凶猛地扑上来。第一次遇到“姣姣”时,潘文石和他的学生把所有的仪器都丢掉了,只顾逃命。但因为这种大胆,给了潘教授与“姣姣”进一步的机会。
从1989年给“娇娇”戴上无线电颈圈开始,潘文石花了整整4年的时间让“姣姣”接受了他的亲近和关爱。四年里,潘文石起初站在离“娇娇”很远的地方,对它说话,让它熟悉他的气味。娇娇逐渐接受了他,开始把他当做一个会移动的树桩,不再冲他扑咬,可以容忍他在一旁观察自己进食。潘文石把距离不断地缩短、缩短,最后他甚至可以当着“娇娇”的面接触“虎子”。
“虎子”的性格胆怯、温和,在它很小的时候潘文石就开始亲近它,因此它不是十分惧怕人类。小时候的“虎子”常常把温热的身体依偎在潘教授的怀里,不知不觉中就睡着了。长大后,它时常跑到潘教授和学生们所在工棚偷吃的,甚至趁他们不在的时候跑到床上去睡觉。大熊猫是肉食动物,有的时候它把林业工人买的肉偷偷地吃掉了,林业工人就去找潘老师要钱。
即使如此,虎子也常常带有攻击性。一次,他和一名助手趁虎子睡觉时为它测量身长,当时潘教授站在虎子的前部,助手站在尾部。但一不小心,助手触碰到了“虎子”的睾丸,它立刻惊醒,猛地站了起来,扑倒了站在他前面的潘教授。倒在地上的潘文石虽然也很紧张,但他依旧用平常和“虎子”说话的语调,不紧不慢地说:“没什么事情,安静,安静。”“虎子”听到熟悉的声音,这才有所意识,慢慢地把身体缩了回去。
13年间,潘文石90%的时间都放在秦岭,带领学生们对大熊猫的行为特征、生活环境、生存压力和危机、种群遗传组成等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亲切地称呼他为“熊猫爸爸”。
潘文石最终证实,竹子开花时,野生大熊猫依然可以有充足的食物。同时他也发现,秦岭地区林场的大规模砍伐,使熊猫的栖居地逐渐缩小,经过他的努力,中央终于下了批示,立即停止采伐,保护了秦岭最后一片大熊猫的栖息地。
1996年起,潘教授的野外研究基地从秦岭转移到广西崇左,开始研究珍稀动物白头叶猴和中华白海豚。已经68岁的潘教授至今没有停歇的计划。(记者赵明宇图片摘自《熊猫虎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熊猫”,共找到
4565807
个相关网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