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资金的办工厂、有技术的开工作室、有客户的跑销售、普通人则在家里加工或开个门面做买卖……日前,记者在宜兴采访时看到,陶瓷这只“泥饭碗”在如今的陶都人手里已成为集聚财富的“金饭碗”。宜兴陶瓷协会会长史俊棠说,宜兴陶瓷业经历了凤凰涅槃的阵痛后已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目前全市陶瓷从业者超过6万人。
按照习惯说法,代表宜兴陶瓷的是“五朵金花”,即紫砂、青瓷、均陶、精陶和彩陶。近年来,宜兴一方面致力于传统陶瓷文化的传承,同时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形成了实用陶瓷、工业特种陶瓷、建筑园林陶瓷、紫砂艺术陶瓷以及特种耐火材料等门类。特别是工业陶瓷顺应了世界陶瓷产业的走势,迅速成长为宜兴陶瓷当家“花旦”。近百家相关企业的年销售额已接近30亿元。以龙头企业宜兴化机集团为例,通过高新技术和传统陶瓷的嫁接,产品被运用于环保、化工、冶金、石化、电子等50多个行业。新开发的一种陶瓷颗粒,小如苋菜籽,可有效提高石油开采产量,已被国内各大油田普遍采用。仅这一家企业,一年销售额就达1.4亿元。
如今,宜兴已将陶瓷业作为“城市名片”精心打造,去年以地方法规形式制订实施了一项专门的《紫砂议案》,为保护和振兴紫砂传统产业打造法制盾牌。
宜兴陶瓷历史性变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经营队伍的变化。过去30多家国有集体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一去不返,全市400多家规模型陶瓷企业无一例外成为私营或经营者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加上其他200多家配套企业和家庭作坊,带来了全新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去年,全市陶瓷产业销售已达45亿元,出口超过1亿美元。
记者注意到,除了规模生产的工厂和家庭作坊外,近年来宜兴还出现一个特殊群体,那就是陶艺名人。他们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和销售渠道,搭建集制作、销售、研究和学术交流为一体的新型平台,集中展示和销售其他工艺师的作品。记者在一位高级工艺师开办的“名陶苑”看到,这里陈列着近千件陶瓷作品,所有作品都依创作者归类。这位工艺师说,他以会员制形式吸纳了几十名专业人员,定期向他提供作品,既提高了会员知名度,双方也得到了较好的经济收益。据悉,全市这种名人工作室已有10多家。本报记者 邵生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