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五月,南京高校临近毕业的校园氛围已随处可见:毕业班的同学,考上研究生的不亦乐乎地张罗着请客,找到工作的已经开始了“朝九晚五”的见习,一些颇具经济头脑的同学甚至摆起了书摊,低价出售自己用过的学习资料……然而,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挎着书包,行色匆匆地赶往教室或图书馆,寒来暑往,眼前的情形对他们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他们已经毕业了一年或者数年,在校园外没有工作,在校园内没有班级;因为依赖学校的教室和图书馆等教学资源,他们漂流在校园,或是在课堂上旁听,或是日复一日地在教室和图书馆里抱着“朱泰祺”、“曹其军”等的考研资料“猛啃”,执着地为来年的研究生考试做准备,成为大学校园里的“校漂”一族。
常同学就是这“校漂族”中的一员新兵。她是南京人,本科就读于南京林业大学中文系,成绩不错。她放弃了本校的保送研究生,把进入南京大学中文系深造作为自己的目标。尽管今年的考研成绩不很理想,但她没有就此作罢,而是选择了在南大旁听。现在,她每天奔波于南大浦口校区和鼓楼校区之间,作为一名旁听生和南大的学生们一起上课。她认为旁听可以预先了解中文系老师在各个专业方向和学术研究领域的侧重点,也可以更好地为明年的研究生专业课考试和面试“把把脉”。尽管,现在社会上有种说法认为,一些大学毕业生选择“坚决考研”的理由是为了逃避就业。但常同学却不这样看:“我喜欢学中文,也愿意做研究,全家人都很支持我,他们甚至动员我在南大附近租房,方便学习。所以我常常告诫自己:现在的你已经没有退路,无论如何一定要考上研究生。”
与常同学相比,前年毕业于金陵科技学院的张同学可谓是“校漂族”中的老将了。回忆起考研的“校漂”生活,小张感慨不已:“毕业前本没想考研,但到了毕业招聘会上,应聘的工作高不成低不就,逼上梁山选择了考研。”近两年中,小张说真是“往事不堪回首”,因为英语和政治短腿,他上了一轮又一轮的辅导班,南京几大高校只要有考研讲座每场必到,各类辅导材料一应俱全。“对我们理科生来说,政治和英语就是背,我记得那时候天天6点起来听英语新闻,白天一上完辅导班就钻进学校教室‘K’书,晚上回到租的房子里还得继续秉烛夜游——背政治。这期间,以前的朋友出国的出国,跳槽的跳槽,升职的升职,但似乎这些都与我无关,我只是埋头苦读。”功夫不负苦心人,今年,他终于如愿考上上海交大电气工程系的研究生,近两年的“校漂”生活也由此画上了句号。
据了解,在南京各高校都活跃着这样一群考研“校漂”族。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因为就业不理想或遭遇“学历歧视”、“学校歧视”,才痛下决心选择“校漂”,通过考研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校漂”的生活颇不平静:每天重复着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寂寞和焦虑时不时动摇着“校漂”的意志,使他们身心备受煎熬;各种参考书、培训班支出庞大,外地在宁的“校漂”们还要承担不菲的房租开支,使他们倍感囊中羞涩。但像张同学那样通过“校漂”从金陵科技学院考进上海交大的获胜例子在激励着他们,他们信奉“坚持就是胜利”!本报通讯员 陆西 本报记者 徐勇(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