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楼下报摊上“晚报,晚报”的叫卖声,变成了“晚报,晚报,北京晚报,法制晚报”。
虽然全国的晚报市场整体低靡,但是北京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京城人特有的读报习惯使京城的晚报市场火爆依旧,在资本不断涌入、新报不断出现的北京报业市场杀得人仰马翻的时候,《北京晚报》却稳坐北京报纸零售市场的头把交椅。《法制晚报》的出现,改变了北京报业市场的格局,同时宣告了《北京晚报》在晚报市场一股独大的时代从此终结。
在一个城市里,有两份晚报,这该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晚报“大哥大”的卧塌之侧,又出现了一个抢食者,这在此前是不敢想象的。但这一切毕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晚报新锐与五个“第一”
今年5月18日,《法制晚报》将迎来自己的第一个生日。
提起《法制晚报》,作为传媒从业者,我也只是感到无论在哪个报摊,都能看到这份报纸,有一定特色,也常买上一份来读,但这份新生的报纸到底市场表现如何,并不了解。为写这篇文章,通过采访和查找有关资料,才对其真正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盘点《法制晚报》一年的“收成”,我们发现了很多惊喜。
《法制晚报》的前身是北京市政法委主办的《北京法制报》, 在2003年的报刊治理中划转给北京青年报社,《北京青年报》本身就是一份都市特色的综合类报纸,为了避免旗下两份报纸产生撞车的现象,北青报接手《北京法制报》后,对这份报纸重新进行了定位,改报纸名为《法制晚报》,以社会综合性新闻为主要内容,主打晚报市常
《法制晚报》定位为有法制特色的都市报,一年中,秉承“打造一张离你最近的报纸”的理念,以突出法制报道、做大都市新闻、避免新闻同质化为特色,不仅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京城报业大战中站稳了脚跟,而且在发行量、影响力、新闻量和新闻特色上表现卓著。
据开元策略的调查统计数字显示,《法制晚报》上市近一年来日均发行量已达25万份,零售量稳居北京各都市报第3位,零售市场份额2005年3月份达到14.18%,零售订阅比例为2:1,其发展速度更是创下近年北京新办都市报的纪录。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统计数据看到《法制晚报》在市场上的优异表现,如下图所示:
《法制晚报》在内容上强调丰富性和独家性,全面关注北京发生的都市新闻,大力报道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情。在新闻版设置数量、北京新闻所占比例上,创造了五项北京第一:新闻版占全报版面比例居北京各4开都市报第一(86%);新闻版数量居北京各4开都市报第一(48块 );法制新闻版数量居北京各4开都市报第一(8块);北京新闻版数量居北京各4开都市报第一(12块);体育娱乐新闻版数量居北京各4开都市报第一(16块)。这些“第一”,虽然只是“量”的“比量”,无法做“质”的评断,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法制晚报》的孜孜以求和良苦用心的。
不敢吹与不想吹
没有今天一个评比、明天一个活动的造势,也没有今天送个水杯、明天送支鲜花的“利诱”,《法制晚报》创刊前仅在主报和电台、路牌做了广告,创刊后低调入市,并没有向其他都市类报纸那样与竞争对手展开正面对攻和厮杀,反而逆向推出了“凡购买一份《北京晚报》再购买一份《法制晚报》的读者将获赠一罐可乐”的优惠政策,令业内人士大跌眼镜,但却极大地刺激了普通市民同时购买这两份报纸的欲望。本来两份晚报才一块钱,又能换一罐价值两块多的可乐,读者何乐而不为呢?
《法制晚报》这份低调的报纸背后,是一位低调的老总。我们在采访其执行总编辑王林时,他再三强调,不希望宣传。“我们不敢吹,也不想吹。”关于发行量、市场份额等敏感问题,更是避而不谈。当记者告诉他“我国的报刊发行量认证机构4月25日揭牌”时,王林显出了几分兴奋,认为越早越好、越真实越好、越公正越好。
《法制晚报》的“不敢吹”是真的。香港上市的特殊身份,使北青在圈进大把钞票的同时,也带上了一个严格监管的“紧箍”。生在北青旗下,《法制晚报》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严格“监视”。像发行量这样的关键问题,别说往多了说,就连往少了说也不敢,在国内没有权威机构公布权威统计数字之前,确实不敢乱说。
那么《法制晚报》的“不想吹”是真的吗?实话实说又觉得伤人伤己,其实这可以说是对中国报业缺乏产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的一种无奈。身处北青报系的《法制晚报》无奈于香港的体制与国内报业的运转体制之间无法对接的现实。报业长期以来一直被划归意识形态领域,还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即使是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以来,报业的计划经济痕迹依然十分浓重,还存在很多无法标准和规范的地方,和《法制晚报》一样还有许多走在改革前沿的报纸都面临着同样的困惑和难题,因此也需要进一步深化报业改革才能从体制上根除妨碍报业发展的这些众多弊端。
“离你最近” 的办报理念
《法制晚报》这样一张新出炉的报纸,凭什么去和北京报业的老大《北京晚报》叫板呢?《法制晚报》之所以能够迅速上位,从一干都市报纸中杀出一条血路,首先是因为北京晚报市场空间相对广大,留给《法制晚报》比较大的活动空间去运作,《法制晚报》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市场切入点;其次是与北青报的强大支持密不可分,北青报给予《法制晚报》的不仅有资金上的支持,还向《法制晚报》输入了一支由前《北京青年报》的要闻主编王林带队的、年青精干的管理团队,以及北青报积累多年的办报经验和媒体资源,依托北青报这棵大树,《法制晚报》迅速铺开了市场,决策者的思路是先做后说,《法制晚报》从创刊伊始就获得了一个健康发展内外环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法制晚报》提出的打造一张“离你最近的报纸”这样一种办报理念。
在“离你最近”的口号指引下,《法制晚报》把内容放在了报纸发展头等重要的位置上,并且《法制晚报》是把报纸内容定格在最贴近百姓的新闻上来体现“离你最近”的内涵。《法制晚报》的执行总编辑王林对此的解释是:“《法制晚报》要把新闻从一般的市一级,做到社区一级,要做到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法制晚报》的受众就能是宽带受众而不是窄带受众,受众面广了,报纸发行量也就上去了。”
因此在内容上《法制晚报》更注重刊登社会新闻,或者说重视以社会新闻的视角来处理报道。《法制晚报》创刊时就在北京各大社区招募社区记者,首批在方庄、望京、回龙观、通州等社区设置记者站,防区半径3公里,陆续在北京城五环内外形成由12~15个骨干记者站支撑起的新闻采集网。改变目前各都市报以本部为中心,向各社会新闻发生地临时调配记者的模式;使网状采集系统成为从根本上战胜竞争对手的法宝,为报纸及时提供细到各个社区的新闻线索。同时为了捕捉到更多的新闻线索,《法制晚报》还为“报料人”设置了高额新闻线索奖金,奖金高达2000元。因此,《法制晚报》的独家报道往往是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报道,比如对苏丹红事件的跟踪报道以及最近卫生部公布有关炸署条容易致癌的新闻的报道。这些报道都是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不论高低贵贱都会关注自己身边的这些事件。
虽然业界普遍不看好晚报市场的前景,但《法制晚报》以“办一张离你最近的报纸”作为办报理念,凭借“日常性、贴近性、服务性”的内容编辑诉求,却迅速实现了成功。《法制晚报》执行总编辑王林对《法制晚报》独家新闻的诠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诉求,他说:“要让第二天的早报都会刊载的新闻才是我们《法制晚报》追求的独家新闻,我们的独家都是与普通人生活紧密相关的报道。即使是做国际要闻的报道,也是以中国人的视角、普通人的视角来进行报道。”比如在对奔驰汽车落户北京亦庄进行报道时,当时其他媒体多数都是从汽车产业发展的角度切入时,《法制晚报》的报道却是着眼于奔驰汽车能够为北京带来的1.5万个高薪就业职位这样的角度来进行报道,
《法制晚报》在版面上的一大特色是非常强调运用新闻仿真图和图片、图表,所以《法制晚报》更像是一张“视觉报纸”。版面上的精心编排,也是《法制晚报》贯彻“离你最近”理念的一种方式,既然要在最大程度上接近读者,图表当然要比文字更有直观性和冲击力。
在发行上,《法制晚报》依托北青的小红帽和邮局,每天14时专车从印厂直送全市37个发行站,300发行员确保《法制晚报》每天14时~15时上市,在全城3000个报亭/摊上都能有售,把报纸铺到了北京的大街小巷。通过这样的发行方式,《法制晚报》保证了广大市民能够及时购买到当天的《法制晚报》,报纸零售摊点的全面铺开也方便了市民的就近购买。因此《法制晚报》做到了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报纸发行的时间和空间上也做到了“离你最近”。
法制的“眼镜”
当我第一次看到《法制晚报》这个名字时,以为它肯定是以报道一些大案要案、法律纠纷为主的报纸,但买到手细看才发现,《法制晚报》却是一份涉及社会诸多方面的综合类报纸,56个版中只有8个版的纯以法制报道为主的版面,其他版面分别是要闻版、本市版、财经版、社区版、热线新闻 。
《法制晚报》是否会进一步突出法制特色?对此《法制晚报》执行总编王林告诉我们:“其实《法制晚报》是一份穿着‘法制外衣的晚报’。《法制晚报》是带着一副‘法制’的眼镜来观察社会,并进行新闻报道的。”这也说明了,虽然《法制晚报》在栏目安排上虽然不是以法制栏目为主,但却把“法制”的特色渗透到每个栏目中,简言之就是以“法”眼看世界,以“法”理辨事非。
《法制晚报》的报名缘自它的前身《北京法制报》。在惯例上法制报道往往和曲折案情的披露、娓娓道来的讲故事方式联系在一起,通常有比较强的“可读性”。这类内容在《法制晚报》也占有一定份量,《法制晚报》每天56版,分A、B两叠,其中每天开设8个版的法制内容,包括时讯、开庭、聚焦、联动等4块高效性新闻版及与法院、公安、司法等政法系统合作开设的法制类周刊。但是从总体上说,《法制晚报》还是一份注重市场和销量、突出通俗性特点的综合性晚报,该报的英文译名采用国外很普通的报名—“镜报”(MIRROR),也可作为理解《法制晚报》定位设计的一个注脚。
年轻的心
法晚目前有55名编辑,95名记者,平均年龄28岁,团队由来自北京青年报、原北京法制报、北京各都市报、高校应届毕业的四部分人员组成。《法制晚报》记者队伍的平均年龄更为年轻,年龄最小的记者今年只有20岁,为了使这样一支年轻的记者队伍能够更好的实现报纸的办报理念,能够更好的适应晚报读者年龄偏大的读者特点,《法制晚报》在新闻操作上实行版组主编领导下的编辑负责制,由相对成熟的编辑来指导记者的采访工作。并设立“当日总编辑奖”, 每天对表现优秀的记者进行奖励,最大地调动一线人员的积极性。
《法制晚报》拥有一批有激情、懂业务的采编人员,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读者带来一组组亮点报道,比如 2004年6月中旬,齐齐哈尔昂昂溪区头站村一居民家发现大量的日军遗留下来的毒剂弹,从6月17日开始,中日双方共同组成专家团对该地的毒剂弹进行为期十多天的挖掘。《法制晚报》特派记者杨章怀,冒着生命危险,身穿防化服、戴着防毒面具进入挖掘毒剂弹现场进行采访。
《法制晚报》年轻而富有激情的采编队伍是这份年轻报纸跳动的年轻心脏,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法制晚报》才焕发出勃勃生机,并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脱颖而出,令所有报业同行都为之侧目。
《法制晚报》到今年5月18日才满一周岁,虽然在短短一年内报纸的发展速度创下了近年北京新办都市报的纪录,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说内容操作还显稚嫩,图片体现不出重点,版面之间沟通不够,甚至会出现一条新闻登两次的情况,等等。如果我们稍加注意,略做对比,不难看出,同《北京晚报》相比,《法制晚报》多了些活力,少了些沉稳;多了些广度,少了些深度;多了些意气,少了些条理;多了些创新,少了些规范。从新闻专业性和品牌的影响力来说,《法制晚报》比起《北京晚报》确实还有很大差距。但我们相信年轻的《法制晚报》在未来一定能够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和弱点,在京城的报业市场上继续自己的“法晚奇迹”。
北京对《法制晚报》来说,滩刚过,水正深;对法晚人来说,梦正长,路尚远。
(文/查国伟)
(来源:《传媒》杂志)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法制晚报”,共找到
272235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