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适宜报业发展的优良城市,北京的报业市场进入新世纪以来就一直没有平静过,先后诞生了的《北京娱乐信报》《京华时报》《新京报》。2004年5月18日,北京人又多了一个选择,《法制晚报》以都市特色晚报的身份出现在读者面前。
北青的小兄弟
《法制晚报》的前身是《北京法制报》, 在2003年的报刊治理中划转给北京青年报社,由这家年收入近10亿元的报社入主打造。在《法制晚报》诞生前,北京青年报社在2003年底就已经对接手的《北京科技报》进行了改版,将这份有50年历史的报纸改造成以科技报道为主,参与报业市场竞争的周刊。
《北京青年报》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与老牌的《北京晚报》形成双强格局,共同领跑北京报业市场。在发展成熟期,《北京青年报》向外输出管理者、办报经验,但却一直孤军奋战,缺少一份合适的子报来承接《北京青年报》定位调整让出来的市场。与此相对应,北京日报社1998年创办《北京晨报》,进军早报市场。尽管《北京青年报》也曾入股参与《北京晨报》,但却最终选择了退出。
接手《北京法制报》是北京青年报社发展战略的重要一步,法制新闻与娱乐新闻一样对读者有天然的吸引力,法制报具有改造成综合性报纸的潜力。《法制晚报》从出版时间上看,既避开了主报的早报市场,同时对原本唯一的晚报形成了牵制。在全国晚报早出风行的趋势下,坚持下午出版的晚报已经寥寥无几,如果能够稳住《北京晚报》,同时瓜分一部分零售市场,《法制晚报》就达到了掩护主报发展的目的。当然,在旗下北青传媒已经度过上市辅导期,报社成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的北青报的雄心也许并不在此,通过人才输出、经验输出、资金输出,实现集团化发展才是北青的优势所在。
新报纸的三板斧
作为新办报纸,《法制晚报》低调入市,创刊前仅在主报和电台、路牌做了广告,创刊当日零售搭送可乐,日常56版,这些在见惯了众多市场化报纸营销手段的北京已经很难再引起读者的特别关注。
依托北青报这棵大树,《法制晚报》迅速铺开了市场,决策者的思路是先做后说。记者与该报执行总编辑王林联系过,这位北青的干将一再表示,法晚刚刚出生,还很不成熟,有关它的情况等等再说。在传媒网站上,有关法晚的讨论也众说纷纭,对报纸的定位、管理、报道、人员等等提出各种建议和质疑,这些,都是一份新办报刊在磨合期所必然面对的。
从内容上看,《法制晚报》分A、B两叠。A叠包括本市新闻、法制新闻、国际、国内新闻,B叠是体育、娱乐、副刊等内容,内容架构已经是综合性都市报的样子。《法制晚报》的口号是“离你最近的报纸”,主攻普通市民,设置了5个热线版。同时还和公检法系统合办专刊,强化特色。目前,《法制晚报》每天的当日新闻达20到30条,并且都标明时间。
尽管《法制晚报》在努力做到贴近百姓,但与《北京晚报》比起来,内容操作还显稚嫩,作为门面的一版定位不明,通栏图片体现不出重点;版面之间沟通不够,甚至会出现一条新闻登两次的情况。“法晚有冲击,但打不倒北晚,毕竟人家有几十年的积累了”,一位报摊摊主如是说。
在发行上,《法制晚报》依托北青的小红帽和邮局,同时铺到了北京的大街小巷。最初的一个月,采取了零售价0.3元的低价营销策略,在缺少价格战的北京报业市场效果颇为明显,在一些报摊上法晚的拿报量已经接近北晚的一半。6月24日起《法制晚报》又恢复成0.5元,同时夹送《北京青年报》的欧洲杯特刊,这样相当于每天64个版,版面规模在北京的都市报市场属于中等偏上,但没有了低价扩张,《法制晚报》的竞争力少了很多。
《法制晚报》的广告实行代理制,已经开始有一部分分类广告的投放,在吸引到足够的广告支撑之前,《法制晚报》将度过一个漫长的烧钱过程。
变化的市场
从街头“晚报、晚报”到“《北京晚报》《法制晚报》”叫卖声的转变,北京成为一座有两家下午出版的晚报的城市。当业内还在讨论随着读者阅读习惯的转变,晚报下午出版还有多大空间的时候,第二份晚报出现了。可以说,《法制晚报》的成功与否,也是对晚报市场发展空间的探索。
排除早报和晚间休闲时间其他媒体的分流,北京的晚报市场应该还有空间,但是否还能找回当年上百万份的容量,尚需市场的保持者和新进入者的共同努力。尽管《法制晚报》还没有发起或者说形成对《北京晚报》的正面威胁,《北京晚报》也需要对除了忠实的老读者之外的新生代予以关注,如何让年轻人来读报,这恐怕是所有的报纸都在考虑的问题。
最近,《中国青年报》也进行了改版,改变了报头的位置,标题导读上报眼,版面强调线条的运用,更加规整大气。这一系列的变化,代表着报纸决策者们对报业市场将总体持续利好的信心。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