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11日,在纽约时贸中心1号塔的73层,伊利亚·泽蒂诺清晰地听到了爆炸声,并感到整个大楼向南部倾斜。这是前所未有的,甚至1993年一枚炸弹在地下室爆炸,她被困在电梯里时也没有发生过。这一次,泽蒂诺抓着她的办公桌,悬空双脚,并高喊:“发生了什么事?”大家会猜想她本能的下一个动作是逃离。但事实恰恰相反。“我所希望的是听到有人喊回来说‘一切正常!不要担心。这只是你的幻觉。’”她说。
她并不知道这是千钧一发的时刻,而周围的人也都陷入相同的怀疑中。这并不是“9·11”事件中独有的反应。不论海难、飓风、撞机还是失火,人类遭遇灾难的反应都极其相似。尽管面临灾难,大家的第一反应总是迟疑。
愚蠢的迟疑
“9·11”中千人回头关电脑
大多数在“9·11”事件中丧生的人没有选择权。他们所在的楼层高于飞机碰撞的区域,因此无路可逃。但研究者现在才开始明白数千名生还者在当时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根据美国国家标准和科技机构(NIST)访问了900名生还者得出的调查结论,那些从世贸中心逃离的人在下楼之前平均等待了6分钟。
“多数人一生都不会经历灾难,”德州农工大学防灾中心的教授迈克尔·林德表示,“因此在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人们总是会说,‘这是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的’。”大多数人会在作出决定之前从四个渠道进行核实———家人、新闻广播、官员以及周围其他人。这种行为在灾难来临前十分常见。“9·11事件”中70%的幸存者在逃离之前都与其他人交流过。科学家指出,如果你与一群女人共事,生存的几率便会大很多,因为女人的口才总是比男人好。
几乎所有逃生者都看到了滚滚浓烟、闻到了喷气机的燃料味或听到了某些人下达的离开的命令。但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有人立刻离开,而有人逗留了半个小时之久。据NIST所说,大约1000人还回头关掉了他们的电脑。就像泽蒂诺,尽管后来她听到了同事的呼喊,却仍没有立即逃离。她首先拿起钱包,然后开始原地打转:“我在想还要带些什么东西。我记得我带了我的书。然后开始寻找其它要带的东西”。
NIST的调查显示,逃出来的15410人下一层楼梯平均耗费1分钟,是预计时间的两倍。在飞机第二次撞向大楼的时候,楼内仍有32000人。根据NIST的估算,按照他们的初始速度,全部撤离需要4小时,14000人将会丧生,泽蒂诺便是其中之一。
危险的本能
背着氧气筒仍然被淹死
在关键时刻,求生的本能可能反而置我们于死地。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的威廉·摩根曾研究过神秘的水下呼吸器事故———有些潜水者在氧气筒很满的情况下死亡。结果表明,他们在闭上嘴巴的时候会有强烈的窒息感。而这种时候,他们总是本能地张开嘴,但对于利用水下呼吸器的潜水者来说,这便是致命的了。
关于大脑如何处理信息的研究表明,一部分原因是缺乏数据。即使在平静的时刻,大脑仍需要8到10秒的时间处理复杂的信息。而情绪越紧张,大脑需要的时间就越多。当我们需要快速移动的时候,大脑被新的信息充斥着,因而转为了低速档。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我们总是试图找到捷径,但如果没有熟悉的行为,大脑便会支配身体做出最初存入记忆库的固定行为,例如不能呼吸的时候便拿走塞在嘴里的东西。
救命的镇静
只有15%的人能做到
人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可大致分为三类。大约10%-15%的人依然保持镇静,并迅速有效地做出回应;另外少于15%的人则彻底乱套,哭泣、尖叫或阻碍撤退。这种歇斯底里的表现往往被拥挤的人群掩盖。而大多数的人则站在那里束手无策。
1977年3月27日,泛美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47飞机正在加那利群岛的特内里费机场等待起飞。荷兰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以每小时260公里的速度从雾中冲来。荷航客机上的乘客全部当场死亡,泛美航空登机的396人中有326人丧生。加上荷兰航空公司班机上的乘客,最终共583人死亡。这成为人类航空史上最大的灾难。
神奇的是,泛美航空的飞机上的生还者是自己走下飞机的———海克夫妇当时就与朋友坐在泛美航空的747上。在两机相撞之后,70岁的妻子弗罗伊吓得几乎无法动弹。但她的丈夫,65岁的保罗却迅速作出了反应。他拉上妻子从飞机左侧的一个洞跳了出去。弗罗伊在脱险前回头看了一眼自己的朋友。她的朋友只是坐在那里,望着前方,嘴微微张开,双手放在膝盖上。结果,她像其余很多遇难者一样死于撞机后的滚滚烈火,而不是因为碰撞。
究竟发生了什么?上世纪七十年代,心理学家丹尼尔·约翰逊曾为美国麦道公司做安全设备的研究。在一次次海难和空难的实例中,他发现一些人其实是什么也不做的。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45%的人会停止讲话、移动等一切活动30秒以上。“他们的机能停止运作,他们只是坐在那里。”约翰逊回忆道。
未雨绸缪
有准备地逃生更有效
特内里费撞机事件发生前,保罗·海克做了一些非常不同于其他人的事情。在等待起飞的时间里,他研究了747的安全图表,观察了最近的紧急出口———在他还是孩子的时候经历过一场剧院的大火,从此以后,他习惯检查每一个新环境中的紧急出口。当飞机相撞时,保罗的脑海中出现了所需数据。因此他条件反射般地行动,而不像其他人,大脑仍在缓慢地分析新信息。
在美国联邦航空局研究了15年飞机的迈克·麦可林坚信如果乘客拥有坚强的意志,在紧要关头一定能化险为夷。但他同时也相信详细的安全介绍将拯救很多生命。
虽然各种例子都已经说明了一个共同的事实,事前的防灾训练对于改善人们在灾难中的反应非常重要。但人们现在做得仍然不够:就算在曾经受袭的世贸中心,人们应对灾难的准备工作也非常差劲。生还者中只有不到半数的人在事前曾经进入过楼梯间,数千人根本不知道他们需要穿过混乱的走廊才能下楼。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另一项研究调查了445名世贸中心的工作人员,发现只有45%的人知道大楼一共有三个楼梯间;一半的人知道屋顶上的门是锁着的。(南枫)
逃生贴士
●虚心求助
那些积极进行逃生训练并认真阅读飞机安全手册的人总会在脑中模拟逃生状况。但在真实的灾难中,人们的视觉和思考能力都会下降,因此十分需要别人的帮助。但为什么许多人并不这样做呢?调查显示,他们认为这样不够酷。
●轻装上阵
在飞机事故的逃生过程中,乘客总要顾及他们的手提行李。请千万不要那样做。而如果是在高楼中工作,请赶紧换上附近的平底鞋。在世贸中心,上百名妇女在楼梯上扔掉了她们的高跟鞋。
●控制局面
尽管面临灾难,办公室文化和层级意识仍然存在。人们都在等待老板的指示。在世贸中心,一个小组甚至聚集在会议室中讨论他们的逃生计划。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恐怖袭击”,共找到
3421958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