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免费最经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军事情报
搜狐新闻,告诉你正在发生什么。 点击进入>>>
|
特约撰稿周欣宇
63岁的农民李玉明一直在做着潜艇梦。他想造一艘真正的游乐潜艇,“让每个中国人都有机会到水下看一看”。尽管三次试航,三次失败,负债累累,但这一切都不能改变这个农民发明家的执著。
试航现场一片大笑声
一个远看似鸟、近看像鱼的大铁家伙,终于被吊车平稳地安放在霞光村的水塘边,村里的男女老少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他们瞪大了眼睛,面面相觑,不时大声说笑着。此刻的霞光村,比过节还要热闹。
走近看,这个锈迹斑斑的大铁家伙,其实就是一艘大铁船,长5米,高约2米。铁船的形状像一条大鱼,头部和尾部分别用白色油漆画着眼睛和尾巴。“大鱼”的肚子上写着四个大字:“霞光一号”。
“霞光一号”并不是一艘普通的船,它的学名叫“潜艇”。“潜艇”的设计者是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山镇霞光村63岁的农民李玉明。在同村一个木匠、一个铁匠和一个电焊工的共同打造下,经过3个月“叮叮当当”的敲打,“潜艇”终于成型。
不久之前的一个清晨,实在令人难忘。乡亲们从四面八方涌来,都想亲眼目睹“潜艇”下水这出“大戏”。可眼前这条粗糙的“大铁鱼”,似乎与人们想象中的潜艇相去甚远。
原本准备上去“感受一下”的青年农妇金红秀被家人拉住了:“别冒险!你不怕船翻了回不来?”
5位“勇敢”的村民报名上船。在吊车的帮助下,他们随着“潜艇”缓缓地降到水面。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轰——轰——”,“潜艇”开足马力,浑身剧烈地颤抖着,在2000多亩的湖面上转着圈儿。但它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沉入水下,而只是稍稍下沉了20厘米,大部分船体始终浮在水面上。
“这叫啥子名堂?”村民们开始窃窃私语,不一会儿,低声议论就变成了口哨声、起哄声和肆无忌惮的大笑声。
发明者自称“历史性突破”
倒是李玉明本人始终镇定自若。他似乎对这一切早有心理准备:“他们哪里晓得,别看潜艇只下沉了20厘米,但这却是历史性的突破啊。”
李玉明把潜艇不能下潜的原因归结为发动机马力太小。如果换上个大马力的,“霞光一号”保准可以闪电般地钻入水下,然后浮出水面,“游得比鱼还灵活。”
“莱特兄弟第一次试飞飞机,那个庞然大物只跑了113米,飞了13米高。”面对哄笑声,李玉明纵论古今中外科学发明的不易,他告诉村民,“第一辆汽车在伦敦街头试验时,把别人的墙给撞倒了,引来一片骂声,可现在汽车在全世界畅通无阻了。”
口头禅“我最喜欢你们提问题”
尽管李玉明只有小学文化,可谈论起科学家的故事却头头是道。从十来岁起,字都认不全的李玉明就喜欢上了天文、数学和物理,村子里能找到的书,没有他没看过的。他尤其喜欢读科学家传记。他的偶像是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和中国科学家钱学森。
他总是低垂着头,似乎永远在思考,说话时一脸严肃,从不与人对视。熟悉他的人说,只是在有人向他请教科学问题时,才会看到老李难得一见的笑容。
“我最喜欢你们提问题!”这是李玉明的口头禅。
申请技术专利“鳍板”、“镜像重心”
“我是为科学而生的。”每当李玉明思考人生的意义时,他都对这一答案确信无疑。尽管老李家祖祖辈辈都是地道的农民。他本人从13岁开始学做皮鞋,但这从来没有动摇过他要“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念头。
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的李玉明,很早就萌生了造潜艇的想法。他脑子里总是不时冒出一些多数人不太关心的问题:水下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他琢磨,如果仅花几万元就可以买个潜艇,很多中国人不是都可以承受得起吗?这样谈恋爱的小青年可以坐着自己的潜艇到水下去“亲热”,家人团聚也多了个神奇好去处,这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啊!
他开始认真钻研起潜艇的原理。世界上的潜艇何止成千上万,它们千差万别,功能各异,但是否不存在缺点了呢?经过仔细研究,李玉明发现,现有的潜艇制造原理其实很原始。
“现有的潜艇应用的都是一种原理,即进水下沉、排水上浮。”李玉明谈到这里,好像一下子来了精神,“腾”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这样的潜艇,只相当于飞机发明前的飞艇。”
飞艇利用比自然空气轻的气体所产生的浮力升空,而飞机不依靠浮力,它利用空气流速差产生的压力差升空;那么反过来,潜艇不也可以靠它自身高速前进的运动能转化为压力而下沉吗?李玉明设想,只需在潜艇舱腹底部设置一片或几片鳍板,就可以改变其前浮控制系统,让潜艇自动浮沉,而不需要借助进水和排水。
针对潜艇在水里重心不稳、容易翻船的难题,他还设计了另一项技术“镜像重心”,据说,潜艇靠它可以抵挡12级台风。
放手一搏拿出全部积蓄又借3万
李玉明把这两项技术申报了专利。他美滋滋地想,这么好的东西,对国防、军事、海洋探索、航天技术等等都是了不起的贡献。过不了多久,有关部门自然会找上门来,说不定还能有一笔不小的科研经费拨到自己账上呢。
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李玉明的潜艇制造计划始终无人问津。他着急了,托朋友在网上发布了一次性转让专利的信息,却如石沉大海。
无奈之下,李玉明只好动起了寻求合作的脑筋。通过朋友,他联系上华中科技大学交通学院的刘土光教授。刘教授对新型潜艇的设计原理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肯定。
李玉明激动极了。他当即提出与专家共同出资开发“潜艇”的计划,没想到被专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刘教授告诉李玉明,依据这种原理造一些小型观光游艇虽然在理论上可以说是成立的,但需要解决和探究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如在水下的视线问题,换气问题,船的密封问题等等。这些技术性问题不解决,还是要在实践中失败的。
李玉明不管这么多,既然原理上站得住脚,他决定放手一搏。
他把家里的全部积蓄拿出来,又让80多岁的老父亲帮忙借了3万元,总算凑了四五万元。他拿着自己的设计方案,找到同村的能人李兴华,因为他的木匠活儿和泥瓦工活儿远近闻名。
根据李玉明的想法,李兴华凭着自己的想象,用了不到1个月,就造出了一艘木制的潜艇模型。然后,李兴华又找到两位会电焊手艺的人,开始制造“霞光一号”。李玉明答应每月每人1000元工资。
原本就穷得叮当响的李玉明这下子彻底倾家荡产了。因为缺钱,买不起大的发动机,他只好买来一个2.5马力的发动机凑合用,可是这“小马”,哪儿拉得动那么一个“大车”呢?
语气坚定这艘船绝对不能卖
李玉明把这归结为“霞光一号”试水失败的“根本原因”。这次失败让他认清一个道理:“没有钱,是造不出像样的潜艇的。”
他决定从头再来。放弃“霞光一号”,再请专家帮助设计图纸,找专业技术工人帮助制造。他的打算是,等“潜艇”实验完全成功了,就送到武汉船舶鉴定所做检验,到时就不愁没人相信它的价值了。
李玉明请人估算过,按照新的标准造一艘潜艇,最少也要20万元。好在李玉明也有自己的拥护者。在武汉港口集团汉阳港埠公司工作的刘雄就从李玉明的“潜艇”中看到了“巨大商机”。31岁的刘雄跟妻子一商量,拿出10万元投资造“潜艇”。
可剩下的钱从哪儿来?李玉明没能感动更多的刘雄们。他只能把家里的房子拿出来作抵押贷款。
有人劝李玉明把“霞光一号”卖了,兴许还能换点钱,但他断然拒绝。
“这艘船是绝对不能卖的。”他语气坚定,铿锵有力,“如果卖,就是卖掉了咱农民的精神和志气。”
因为总是花钱搞发明,儿女们都跟他闹翻了。以前,李玉明一家住一幢祖上传下来的三层小楼。可搞发明花了不少钱,却没赚到一分钱,无奈之下,李玉明只好自作主张把小楼卖掉,买了现在住的破破烂烂的小平房。
尽管如此,孝顺的儿女们还是没少往里搭钱。每次钱一到手,李玉明就一下子花在实验中了。小女儿结婚时,李玉明给的全部陪嫁只有找朋友借的300元钱。眼看着爸爸“走火入魔”,孩子们对他的怨气越来越大,儿子已经两年没跟他说过一句话了。
儿女的不理解,虽然偶尔会让李玉明感到痛苦,但对他来说,那也并不是什么要命的大事。“历史上的大发明家有很多都妻离子散、生活困窘、不被世人所理解。”李玉明以这些人为榜样激励自己,“据说,发明电视机的人家里当时铺的是稻草,我好歹还睡在床上呢。”
真正的科学历史会证明
我们走进李玉明家那10平方米的小平房,他立马从抽屉里拿出十几本专利证书和获奖证明,一件一件地抚摸着,仿佛一下子进入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绝缘、令他无比愉快和满足的世界。
他从柜子里翻出一本“英国国际科学中心”颁发的获奖证书,很是得意地说:“你看,这是我的潜艇获得的最高奖项。”
证书是该中心委托“广州宝丽雅诗企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代理颁发的。为了领这个证,他交了1380元“工本费”。
类似的证书,在李玉明的抽屉里躺着七八本。每领一个奖,他总要交上少则几百、多则数千元的“工本费”,总共花去了上万元。后来各式各样的奖来得太多了,李玉明实在拿不出那么多钱,才只好忍痛不再领奖了。
“我不在乎这些。”李玉明一边摆弄手中的获奖证书一边说,“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以后,随手就把奖杯拿给小孩子玩去了。”
常常有人问李玉明,万一造“潜艇”的计划失败了怎么办?他的头立刻耷拉下来,眼睛不知瞟向何方,声音低得像是说给自己听:“真正的科学是反对不了的,总有一天,历史会证明我的成就。”
李玉明的个性小语
喜欢,就是天才
我李玉明研究了一辈子科学,发明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潜艇原理。我当然不希望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过几十年才被社会承认。
人们老是问我只是读到小学,为什么不继续读书?没有钱呗。我有6个兄弟姐妹,能读完小学已经不错了。因为经济上的问题,我13岁就进了鞋厂当学徒,干了很久,后来我才回到了农村。
我是一边工作一边学。物理、天文、力学我从小就喜欢,喜欢就是天才。发明的人就是这样。
我设计过防非典服
2003年非典时期,我自己发明了一种防非典的服装,主要是针对医护人员,我觉得很有意义……
我发明了防非典服装之后,给武汉的各级领导都写了信,有领导还专门作了批示。后来武汉市疾病控制中心找到我,说“你这个防非典服装很好,既方便又安全”——他们很认可。可惜,后来拖下来了,主要是没时间申请专利。
鱼儿启发了我
我为什么不造一般的船,而是造潜艇?
其实,十多年前就设想过。人类现有的潜艇,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是利用增重减重原理:增重,潜下去;减重,浮起来。说白了,潜艇从发明到现在,原理从来没有改过。
我要推翻这个原理。我给你举个例子:鱼不用增重减重,为什么它就可以上(浮)下(潜)自由?万物生长,都有它自身的道理。我从鱼联想到了潜艇。
我有点像莱特兄弟
有人喜欢打牌,有人喜欢看球,我喜欢了解奥秘。
很多人说,现在潜艇这么先进了,谁还会怀疑它的原理呢?爱因斯坦的相对论,70年以后才被世人认可。我不希望我也这样,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得到认可。即使失败,失败的也不是我的发明,失败的是人们对我不认可。
莱特兄弟第一次试飞时,当时的人不也认为是猎奇吗?我多少有点像莱特兄弟,我只想把一个发明弄成功。
下水前的“霞光一号”
农民发明家整天在研究
村里的木匠和泥瓦工在造“潜艇”图TP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