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22日电 (记者杨维汉)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高登义在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说,随着我国运动员登山水平、珠峰地区大气研究水平的提高以及预报设备的改进,与过去相比,为攀登珠峰提供保障的天气预报难度减小,准确性提高。
高登义先后于1966年、1975年、1980年和1984年为国家登山队攀登珠峰和南迦巴瓦峰主持天气预报工作,是高山、极地、海洋气象科学考察专家。高登义表示,登顶珠峰的天气预报人员必须具备天气预报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要有判断珠峰当地的云和天气系统关系的实际经验,把理论和当地天气变化的实践相结合才能做好预报工作。
“我国登山运动员登上珠峰顶再回大本营一般用3天到4天的时间,就需要提前5天作出预报。三十多年前,由于能力和条件有限,登顶需要的时间长,预报难度也更大。”高登义说。
“珠峰天气预报首先要看服务对象是登山运动员还是爱好者。对象不同表明登山者能力不同,进而决定了登山时间的长短和需要预报的时间限度,也决定了天气预报的难度大小。”高登义解释说,优秀的登山运动员能力很强,从海拔6000米出发,最快10到12个小时就能登上珠峰峰顶。他们登顶当天放探空气球测试高空风速即可,不需要太复杂的天气预报。即使提前一天对第二天登顶的天气进行预报,难度也不大。
高登义说,对于登山爱好者来说,天气预报很重要。5天以上的预报就要凭借预报员的经验和气象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判断。假设从北坡海拔5200米大本营出发登顶,就目前的爱好者水平至少要6天时间。因为登顶的时间必须是好天气,那么在出发前,就要提前7天作出天气预报,从而保证往返8100米至峰顶的这段时间内天气晴好,预报难度就比较大了。
日前,一座GPS连续运行站在海拔4300多米的定日县气象站建成,利用GPS信号通过大气层和电离层发生变化来反演出该地区高时空分辨率的大气水汽的变化和空间电离层电子浓度的变化,从而将极大提高对珠峰地区天气预报的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