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珠峰大本营5月22日电题:中国为监测“地球之巅”升降划精确基准线
新华社记者边巴次仁 王建华 王家全
2005年5月22日,北京时间11时08分,20多名中国测绘科考队员和登山队员终于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顶端,重新测量金字塔形的“地球之巅”精确高度。
登顶42分钟后,队员们将觇标——一种测量标志成功竖立在珠峰之巅,分布在珠峰之下的6个交汇测量点对准觇标开始进行高程测量,千百条数据录入系统。同时,携至峰顶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量设备和探测峰顶冰雪深度的雷达探测仪启动工作,分别采集和传输有关数据。
队员们还在离峰顶不到10米远的一块裸露岩石上,安装了一个永久的GPS标志,为今后长期监测珠峰高度变化提供参照。
珠峰地区综合科考队队长康世昌说,此时峰顶风力七级左右,气温零下30摄氏度左右,“天气情况不错”。
12时25分,珠峰登顶测量工作结束,全体队员开始撤离在阳光下皑皑生辉的冰雪之峰。他们共在峰顶停留了77分钟。
珠峰重测现场总指挥张燕平说:“这标志着珠峰高度重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几十台仪器系统正在进行48小时不间断地数据记录。”
他说,下一阶段,在考虑温度、气压、重力等误差因素的前提下,将对采集获取的各项有关数据进行复杂的精确计算和分析,“并有望在今年8月向全世界宣布珠峰新高程”。
登顶队员们是22日凌晨3时30分从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向峰顶冲击的。在陡峭冰川、低温严寒、凌厉风势、稀薄氧气和强紫外线的环境中,队员们与人类身体极限进行了近8小时抗争。
指挥测量工作的人士还说,在登顶测量前,有关人员还在海拔6500米到8300米之间,每隔500米就进行一次重力梯度测量,为珠峰高程测量的精确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国家测绘局组织的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队是3月15日正式开始珠峰高程测量工作的。1975年,中国测绘科考人员使用传统的三角高程测量法,首次对珠峰进行精确高度测量,当时测得珠峰海拔高度为8848.13米,精确度为0.35米,并为世界所广泛认可。
正在珠峰大本营的中国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孙占义说,当年,登山队员通过人力将一根金属竿插进冰雪中量取冰雪深度,极易因力气、角度等偏差而使数据产生误差。准确测量冰雪深度,是保证峰顶岩石高度测量准确的重要前提。
另外,由于珠峰地区地壳运动活跃,历经30年后,珠峰实际高度也可能已发生了改变。
此次珠峰高程重测采用了GPS测量和传统的三角高程测量两种方法,并附之以雷达探测仪测量冰雪深度,将保证测量结果更加科学和精确,精确度将提升到0.25米。
长久以来,世界最高峰的高度一直广受关注。除了中国1975年的高度数据,1852年印度测出珠峰高程为8840米;1954年,印度又得出8848米的结果;1999年,美国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测量,计算出珠峰高程为8850米。
参与此次测量活动的中国国家测绘局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陈现军说,中国这次测量活动综合使用最先进的方法和手段,将为世界最高峰量定准确的高程,为今后监测珠峰的“成长”提供一个科学的基准线。目前,珠峰所在的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唯一的陆陆板块碰撞地区,也是唯一正在生长的陆陆板块碰撞高原。传统的地质运动理论认为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珠峰每年以10毫米的速度增高,而近年来另有学者提出珠峰地区已到坍塌期,珠峰高度开始下降。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说,此次得到扣除冰雪深度的珠峰岩体高度数据后,就很容易监测珠峰的高度变化情况。
与珠峰有关的地质变化会影响到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的变化,因此,在此次珠峰高程测量中,测绘科考人员还将开展与珠峰高度位置变化密切相关的地球科学研究工作。
在今天的登顶测量中,队员们在珠峰峰顶安装了气象仪,24小时采集珠峰峰顶的气象数据,并且每15分钟就向北京传输一次,这在人类测量和研究珠峰史上尚属首次。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方小敏说,珠峰所在的青藏高原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有“全球气候形成启动器”之称,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敏感。
康世昌说,全球气候变暖已使珠峰东绒布冰川消融区的上限达到海拔6400米,比2002年提升了50米,正常情况下变动幅度应该在每年10米以内。据科学家称,如果全球冰川全部融化,将使世界海平面上升60多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