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s.sohu.com/ccc.gif) |
|
免费 最经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军事情报
搜狐新闻,告诉你正在发生什么。 点击进入>>>
|
觇标成功在珠峰峰顶竖起之后,珠峰大本营登山测量指挥部打开香槟,众人欢呼雀跃。
5月22日凌晨,在海拔8300米突击营地待命的珠峰登山测量队的队员们就要冲顶了。但是前一天的下午,原本晴空万里的珠峰却被乌云笼罩了。
“看这天,山上肯定下雪了!而且雪还不小。”测量队员吴江说。
“只要不刮风,下雪不怕!” 测量队副队长陈永军说。
凌晨1点,到了冲顶队员们计划中的出发时间了。记者走出帐篷。
往日的这个时候,珠峰大本营早已是漆黑一片。但是今天,几乎所有的帐篷都亮着灯,在寂静的夜空中,发电机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冲顶的进行曲。
此刻珠峰,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夜空中星稀月朗,云淡风清,似乎是一个适宜登山的好天气。
在登山测量指挥部里,大家都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但是从步话机里传来海拔8300米营地的消息,却让所有人都把心提了起来:“这里的风太大,路根本看不清,没有办法出发,没有办法出发……”
指挥部的气氛骤然紧张,仿佛空气的温度也上升了好几度。此刻,帐篷外的温度已经是零下好几度了,在帐篷内的人却能感觉到一丝热意。过了好一会,总指挥终于下达了指令:“在原地待命。”
让人没想到,这一待命,就是好几个小时。
“按照长期登山的经验,冲顶时间一般在凌晨2点钟左右。因为珠峰峰顶下午一般会有大风,为了避开大风,只有早走,在上午9点半左右登顶,这样才最安全,才能在大风到来前下撤到安全的地方。”多次登顶珠峰的藏族登山队员桂桑告诉记者:“按照天气预报,明天下午可能会有大风,本来计划出发时间提前到1点,现在不可能了。”
凌晨2点,按照提前的约定,中科院的科学家们施放了无线电气象探空气球,来了解峰顶气象数据。“从获取的数据看,现在峰顶的气象条件并不理想。风速是每秒22米,大约是10级左右,温度是零下32摄氏度。”李茂善博士说。
现在出发是不可能的,只有等待了。
直到凌晨3点半,从海拔8300米营地传来消息:风小了一些,道路能辨清了。“再不能耽搁了,必须出发了!”第一批冲顶队员在队长小嘉布的带领下,迎着大风,顶着月光,出发了。
早上8点,冲顶队员们已经攀登了4个多小时,山下的人们也同样焦心了4个多小时。随着天光大亮,山下的人们已经架起了高倍望远镜和经纬仪,从镜头中紧紧跟随着冲顶的队员们。在仪器旁更是排起了长队,虽然能看到的只是一个个小黑点,但是大家还是都想看一看:队员们到哪儿了。
为了继续了解峰顶气象状况,科学家们再次施放气球,数据仍然不理想:风速每秒19米,差不多9级,温度零下31摄氏度。
队员们依然在大风中艰难地向上攀爬。上午8点40分,从望远镜中看,队员们已经聚集在“第二台阶”下了。“第二台阶”是冲顶路途中最困难的一段,是一截直上直下的梯子。
整整1个小时,山下的人一直在揪着心。9点40分,望远镜中的黑点终于往前跳动了。“越过第二台阶了!”山下的人一片欢腾。
在望远镜中,小黑点移动的速度非常慢。桂桑说:“他们的体力消耗很大,可能登顶的时间要往后推了。”大本营的人们只能耐心等待。
上午10点,阳光普照大地,天空湛蓝,万里无云。在大本营的紧张的人们突然发现,天气已是格外得好。面前的珠峰异常清晰,峰顶飘出朵朵旗云。科学家们再次施放气球,数据竟然大为好转:风速已经降到每秒15米,大约7级左右。
望远镜中的小黑点逐渐接近峰顶了,大本营的人们都在默默地等待。11点08分,大本营的步话机中终于传来了峰顶的声音:“我是嘉布,我是嘉布,我们已经登顶,我们已经登顶……”
当人群中传出欢呼声时,总指挥并没有被成功登顶的喜悦冲混头脑,他立刻下达了指令:“如果身体允许,如果身体允许,请立刻安装觇标,请立刻安装觇标……”
的确,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登山,只有获得了峰顶的测量数据,才能算是成功。
过了20分钟,红色的测量觇标还没有竖立起来。“登顶的队员们体力消耗很大,让我们再等一等!”又过了20分钟,上午11点50分,红色的金属觇标终于在地球之巅竖立起来了,6个交会测量点几乎同时发现目标。步话机里传来动听的声音:“东绒发现觇标,西绒发现觇标,中绒发现觇标……”欢呼声顿时响彻山谷,大本营成了欢乐的海洋。(人民网珠峰大本营5月22日电)
|
![](/print/c.gif)
|
![](/print/c.gif) |
|